接手:好多年沒人敢碰的題材,她說“我來”
王美鴛的女兒陳虹說,她媽媽年輕時就喜歡做“女紅”,家里的枕頭都是她繡的。“我小時候的衣服上繡了許多花紋,都是媽媽繡的,大約7年前,老家莆田流行起了十字繡,媽媽也開始嘗試著繡十字繡。”
一開始,王美鴛從小幅的郁金香開始繡起,因為圖樣簡單,花色也不多。慢慢地,她的作品越繡越大,從一米、兩米,繡到三米長。
王美鴛的媳婦吳彩虹在南非開中餐館,她把婆婆的作品帶到南非,在餐館里掛了起來,“我婆婆的作品有一股中國風,手藝精湛,讓很多客人都驚嘆。”
王美鴛帶著作品去十字繡店裝裱的時候,店員也夸她的手藝好,并向她推薦店里最具挑戰(zhàn)的“巨作”――《清明上河圖》。店員說,由于工程量浩大,很多十字繡愛好者都望而卻步,好多年都沒人敢碰這個題材。
王美鴛一開始心里也沒底,她猶豫了很久,當她花了2個月時間,完成了三米長的報春圖后,她對自己有了信心,她決定挑戰(zhàn)《清明上河圖》。
堅持:除了買菜做飯,她一門心思撲在作品上
這幅作品的工程量有多大呢?吳彩虹說,單單原材料就有一大箱子,線的顏色有87種,說明書有厚厚的4本,而要繡的是一張空白的布。于是,她婆婆請來十字繡店的老板和店員幫忙畫格子,單單畫格子就用了2天時間。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王美鴛除了買菜、做飯,就一門心思撲在這幅作品上。以前她每年都會出去旅游一兩趟,但這幾年就很少出門了。
她每天從上午9點開始繡,一直繡到下午四五點,中午幾乎不休息。布實在太重了,原配的木頭架子撐不住,她弟弟特地幫她量身定制了一個架子,不僅更牢靠,也更加稱手了。搬來廈門后,她將整套十字繡也都帶到廈門,繼續(xù)繡。
近日,王美鴛架起架子,向記者現(xiàn)場演示了她的十字繡功夫。她把布固定好,分線、穿針,一氣呵成,隨后開始繡起來,一只手在上,一只手在下,速度極快。盡管她的繡功如此嫻熟,但《清明上河圖》仍花去了她6年光陰。
評說:很考驗眼力和耐力,真是厲害
王美鴛說,作品的中間段是最難的,樹的部分涉及顏色的漸變,而橋上的人物又特別多,每個人物的衣服顏色也都不同,要用很多不同顏色的線。她拿起一本說明書向記者解釋,不同的格子所繡的顏色不同,因此得先在布上點上相應的顏色以防繡錯格子。單單對照說明書數(shù)格子、畫點點就得花費不少心力,一頁說明書就得繡上三天。
記者數(shù)了數(shù),一棵巴掌大的樹就需要七種顏色,其中一座橋,橋上橋下的人物加起來有近百人。這么多格子,王美鴛一次都沒有繡錯,可見用心之細。
“你看,我的背面很整齊,都看不到線頭,我把線頭都藏得很好。”王美鴛自豪地說。
從她攬下這幅作品,孩子們都相信她一定會完成的。不過,看她總是“悶”在家里,女兒、媳婦都特別心疼,“經(jīng)常頸椎疼,還得去理療,等休息好了,我又開始繡了。”王美鴛笑著說:“從來沒想過放棄,要是不繡完,總覺得有個事情牽掛著。”
當今年初作品大功告成時,一家人都特別高興,朋友們也紛紛來觀摩。王美鴛一度有把作品賣掉的念頭,可是家人都不同意。她女婿說:“這是吃苦耐勞工匠精神的體現(xiàn),不能賣。”她女兒說:“這幅作品得好好保存下來,說不定還可以成為傳家寶呢!”
業(yè)內(nèi)人士許嫣紅看了這幅作品也很震驚。她說,這么巨幅的作品,很考驗眼力也很花時間,耐心細致的人才能完成,這位阿姨真是厲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