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
大部分救援經(jīng)費 要靠“貼”靠“籌”
每年大概需要多少經(jīng)費?從隊伍成立至今花費了多少?當被問到這些問題,王剛想了半天,最終搖搖頭:“沒算過,沒法算,我只能說今天經(jīng)費還夠,接下來夠不夠,真不好說。”
王剛簡單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水域任務為例,其中包括救生員10名、水域打撈人員8名,以及后勤保障組,此外還得出動車輛、沖鋒舟等,一趟下來,一天要近2000元。
“我們隊員都是義務的,如果算上交通等成本,根本無法計算。”王剛想了想說,這三年來,曙光救援隊共實施社會各類求助600余起,盡管任務有大有小,但每次費用累計起來,相當驚人。
被問及救援經(jīng)費哪里來,王剛隨手拿起一個白色頭盔告訴記者,剛成立時,連頭盔都是隊員一個個湊來的,一個隊伍里,有三種樣式的頭盔。由于沒固定資金來源,直到現(xiàn)在,隊里都是缺什么補什么,大家有多少湊多少,用這種“縫縫補補”的方式,維持裝備的更新。隊伍剛成立時,為了購置救援裝備,王剛賣了一套房,一兩年前,為了改裝指揮車,他一咬牙,又賣掉了自己的車。
“做公益的,不談付出;做救援的,不談英勇。”這是王剛劃給自己的入行“門檻”——他不愛哭窮,也從未哭窮,雖從不對外人講,但他自己心里也清楚,靠自己“貼”、靠大家“籌”,終歸不是長久之計。
據(jù)了解,由于民間救援隊完全屬于公益性質(zhì),不僅提供的救援保障等服務全部免費,隊員也無薪水可拿,甚至在救援過程中的油費、飲食、住宿,隊員都自掏腰包,自行解決。
北極星救援隊隊員小偉告訴記者,目前,由于救援隊甚至沒有一輛屬于自己的專業(yè)救援車,參與救援時,隊員們都是開著私家車趕往現(xiàn)場,“所有隊員都是既出錢又出力,我們主要從事山地救援,隊員幾乎都是戶外運動資深愛好者,救援使用的部分裝備,隊員基本都‘自給自足’。”
跟曙光、北極星救援隊一樣,另一支成立于2008年的藍天救援隊,同樣也面臨經(jīng)費問題。
對于民間救援隊的生存現(xiàn)狀,藍天救援隊隊長水草更傾向于自己“造血”,“費用一直很緊張,我們也在想辦法,目前做得比較多的是跟企業(yè)合作。”水草告訴記者,去企業(yè)開展講座,普及安全、自救等知識,跟企業(yè)建立起互動合作關(guān)系,從而得到贊助,是一條“雙贏”的路。
其實,隊員都知道,在2008年建隊初期,水草放棄事業(yè),自己墊錢,硬是將救援隊撐了起來。水草不喜歡跟外人說起這件事:“我們做公益的,踏實低頭做事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