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陳莞蓉:
“非遺”應該一代代傳承下去。我們很愿意讓孩子去了解、學習,成為傳承的新一代。
 
  
■青少年參觀廈門“破獄斗爭”舊址。 郭航 攝
臺海網(wǎng)9月5日訊 據(jù)廈門晚報報道 600多年的明代古城墻,靜臥在思明老城中,這是廈門建城歷史上遺存至今的文物;位于鷺江道的大清一等郵局,受理了中國第一單郵政業(yè)務,并蓋下第一個官方郵政日戳;青山埋忠骨,在金榜山麓,有著民族英雄陳化成的墓……中心城區(qū)的一個個文物點,串起了廈門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歷史。保護這些文物,就是留住城市的“根”。
在健全保護機制、激發(fā)全社會參與文物保護方面,廈門走在全國前列。從政府到部門,社區(qū)到群眾,他們以實實在在的行動,爭做文物守護的踐行者、傳播者和引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