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志愿者 留住城市歷史文脈

市民李旭鳴一家(左)認領守護城市文物“鴻山織雨”石刻。(本報記者 黃曉珍 攝)
市民李旭鳴認領了鴻山寺的“鴻山織雨”石刻,參與守護城市歷史文脈。在日常巡護中,他得知鴻山寺里還有一塊清代摩崖石刻“云漢為章”沒被認領,經過反復尋找,才發(fā)現這處石刻早已被藤蔓遮蔽。在李旭鳴的報告下,思明區(qū)文體出版局立刻組織開展修復工作,一度“消失”的“云漢為章”石刻“重見天日”。
像李旭鳴這樣的文物保護志愿者,廈門現有近250名。去年10月,思明區(qū)啟動了“尋根廈門記憶·守護思明文物”系列行動,率先推出了“文物守護認領”模式,并成立了全市首支“文物保護志愿者隊伍”,將轄內199處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開放給社會認領保護。其中184處文物已被熱心的市民、家庭、企業(yè)和社會組織認領,志愿者每月至少會兩次以上到所認領保護的文物點進行巡查和宣傳,并及時做好記錄、反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