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姓名:王鷺鷹
身份:青年雕塑家
【心聲愿景】

藝術源自生活,我愿用生活化的藝術形式,感恩生我養(yǎng)我的這片熱土!
臺海網(wǎng)8月28日訊 據(jù)廈門晚報報道(記者 文/李曉輝 圖/受訪者提供)一團泥巴,在王鷺鷹手中捏、團、揉、搓,就成了一件雕塑作品;麻繩、樹葉、小木頭、小樹枝等路邊撿到的材料,經(jīng)過組合,變成了工藝品。海滄青年雕塑家王鷺鷹常常走進校園為孩子們上課,或參與公益活動,傳遞變廢為寶的環(huán)保理念。他說:“希望盡己所能,回饋社會。”

王鷺鷹曾發(fā)起“變廢為寶”行動,將樹枝制成工藝品。

王鷺鷹在島內外多所學校開設公益課程。
首次個展經(jīng)晚報報道后獲得成功,讓他堅定藝術夢想
王鷺鷹是海滄東孚人。他說,踏上藝術這條道路,得到許多“貴人”的幫助,而讓他的夢想得以起航的,是《廈門晚報》。
2001年夏天,王鷺鷹從福州大學福建工藝美術學院畢業(yè),進入廈門一家工藝品廠上班。“每天都在復制同一件工藝品,雖然熟能生巧、多勞多得,但時間一長就覺得枯燥、乏味。”他說,自己想要創(chuàng)業(yè)、辦個展,于是辭掉工作,回到東孚老家,在父母騰出來的蘑菇房里埋頭創(chuàng)作。
2004年,王鷺鷹在環(huán)島路沙灘舉辦了首次個展,36件“人間百態(tài)”主題作品用了5輛集裝箱拖頭車才運抵現(xiàn)場。他說,參觀的市民游客很多,還有人拿著宣傳單請他簽名,可作品卻一件都沒賣出去。
王鷺鷹說,正在他沮喪的時候,展覽引起了晚報的關注,經(jīng)報道后,有客商通過晚報聯(lián)系他,買下了全部作品。這些作品還因見報而受到業(yè)界關注,入選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廈門雕塑展。他說:“晚報在我藝術生命中的重要性,有如雪中送炭。”
之后,王鷺鷹不斷有作品受到市民喜愛和業(yè)界認可。他的作品還走出國門。如今,在新加坡國防部陸軍訓練學院門口,就矗立著他的作品。
在小學開設公益課程,遇上出差就自掏腰包請人代課
創(chuàng)作之余,王鷺鷹經(jīng)常參加公益行動,義賣自己的作品,并將善款捐給困難群體。他說:“有人愿意為我的作品捐出善款,有人因這筆捐款而緩解難題,都讓我感到無比滿足,覺得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
“藝術道路不好走,如果有人指點,可以事半功倍。”王鷺鷹說,從2010年起,他開始走進學校開設立體藝術實驗教學課程,一方面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另一方面挖掘好苗子。如今,他每個星期都要抽出兩天時間到島內外的學校上課。這些課程都是免費的,有時候他剛好要出差,為了不耽誤課程,還自掏腰包請其他雕塑師代課。
發(fā)現(xiàn)好苗子,他會特別關注,并主動聯(lián)系孩子的家長,表示愿意免費為孩子提供指導。有些孩子會將心情反映在雕塑上,要是情緒太消極,他會及時和學校心理老師溝通,一起為孩子進行心理輔導。此外,他還舉辦一些針對青少年、兒童的公益雕塑展,培養(yǎng)孩子的藝術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