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來自五通古渡頭的龍舌蘭。
廈門人曾用它的纖維制繩
“古城西路50號附近的古厝前,曾經(jīng)長著密密麻麻、高約一米的龍舌蘭。”本報資深地理編輯、民俗專家盧志明介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廈門人制作繩子的原料之一,便是龍舌蘭的葉片纖維。
砍下葉子,再經(jīng)藥水浸泡、錘子搗爛、葉肉脫落等過程,纖維便會一條一條分明地出現(xiàn)在眼前。之后,把纖維聚集在一起,一人手搖轉(zhuǎn)輪,將條狀物繞成球,一人快速銜接,在前一條纖維快要繞完的時候,接上另一條……一捆捆的龍舌蘭細線就這樣形成了。當(dāng)然,要制成韌性強、長度長的繩子,還有許多復(fù)雜專業(yè)的步驟。
盧志明還記得,霞西路與輪渡附近,都曾有技術(shù)精湛的制繩手藝人。后來,隨著尼龍繩的普及,用龍舌蘭纖維做繩子的這項手工藝也漸漸遠離了人們的生活。
現(xiàn)在的廈門
哪里還能看到龍舌蘭呢?
它逐漸被闊葉植物取代
有網(wǎng)友感慨,龍舌蘭已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馬路邊、綠化帶上,更多的是常綠闊葉植物或低矮灌木。除了家居種植,龍舌蘭還會被運用在園林綠化上嗎?
廈門路亨園景觀藝術(shù)有限公司副總劉挺說,十年前,金邊龍舌蘭、劍麻等龍舌蘭科植物還常常與棕櫚科植物搭配,出現(xiàn)在環(huán)島路等地,營造出極具熱帶風(fēng)情的景觀效果。不過近年來,隨著園林植物品類的擴大,棕櫚樹也逐漸被能遮陰的常綠闊葉喬木所取代,因而,龍舌蘭的“曝光率”隨之下降。
“常綠闊葉喬木樹冠大,遮陰多,漏光少,所以,耐旱喜曬的龍舌蘭就不適宜種在下層了。”劉挺說,對于人口更加密集的城市來說,龍舌蘭身上的刺也會埋下一定的安全隱患——如果被運用在園林景觀中,它一定是離人較遠,深藏在“萬花叢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