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曾為解放軍趕制鐵剪
王偉獅生于1948年,年近七旬,一身本領來源于父親傳授。他的父親年輕時學會打鐵,在松柏林街開了個鐵匠鋪,成為遠近聞名的老鐵匠。王偉獅在打鐵聲中長大,對打鐵充滿好奇。13歲輟學后,他跟著父親學習打鐵和制作各類刀具、農(nóng)具,一干就是一輩子。
據(jù)王偉獅介紹,他的手藝純熟首先得益于他的父親。“父親非常聰明,任何鐵具,他看一眼就能做出來,技術精湛。解放廈門時,解放軍缺乏鋒利的鐵剪,慕名找到父親,父親連夜趕制,將鐵剪贈送給解放軍,他們用鐵剪來剪斷鐵絲網(wǎng)。”王偉獅回憶說,解放后,軍隊信任父親的手藝,將整個騎兵連的馬掌交給父親打造,父親一時名聲大噪。
父親精益求精的精神觸動了王偉獅,面對學藝時的各種困難,他咬緊牙關堅持下來。“打鐵手藝不好學,尤其在炎熱的夏天,爐火近千度,人離它近,打鐵時火星四濺,衣服、褲子燒出破洞,皮膚燒得生疼,只能先忍著,打完再往傷口上涂點油,第二天繼續(xù)。”王偉獅說,為了新衣服不被燒壞,他經(jīng)常穿著破衣爛布打鐵,平均兩個月要換一次。
屠戶慕名跨海買刀
王偉獅告訴記者,學打鐵不僅要吃苦,還要肯鉆研。“一般的鐵匠,制作、販賣刀具、農(nóng)具足矣,但要成為能工巧匠,必須不斷學習、研究,往專業(yè)方向發(fā)展。”
王偉獅不斷探索,學習制作新的鐵具。有一次,顧客向他求購小型刀具,用于制作標本。這種刀具外形小巧,刀口鋒利,耐用耐磨,若手工打制,難度很高,但王偉獅還是接下了這個活兒。
“加炭,起火,下鐵,打鐵,到了最后環(huán)節(jié),燒紅的鐵因為太細,總容易斷,幾天工夫全部白費。”王偉獅說,他仔細研究、揣摩,發(fā)現(xiàn)打鐵時必須輕重適宜,于是從頭來過,終于圓滿完工。
鄰居老趙介紹,王偉獅的手藝在同安很有名氣。“整條街超過90%的家庭都買他的刀,上海、杭州的顧客,還有臺灣的屠戶都會慕名來買刀。”老趙說。
而今,他35歲的兒子已經(jīng)接替他的生意,后繼有人,王偉獅十分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