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
爸爸歸心似箭
先用視頻和兒女團(tuán)聚
文/本報記者謝靜何炳進(jìn)
實習(xí)生李曉燕
加開的臨客車廂里,密密麻麻坐滿了人,每個人心里都揣著一份歸心似箭的急切。每一張臉,每一個細(xì)微的表情,背后就是一份思念,一個關(guān)于家的故事。
兩個巧克力
悄悄帶給家鄉(xiāng)的哥哥
離自己搭乘的臨客列車開出還有兩個小時,12歲的周小釔已經(jīng)被爸爸媽媽牽著,站到南廣場進(jìn)站口外。這一次回家過年,他們已經(jīng)等了兩年。“今早五點鐘就起床了,不想再等啦!”周小釔歡呼雀躍。
爸媽在廈門從事衛(wèi)浴工作10多年,他也在這里上了小學(xué),但與他從小一起長大的哥哥一直留在廣寧老家,他說自己最想念的人就是哥哥。
因為要在列車上過兩夜,周爸爸告訴記者,一家人的五個包里,“都是生活用品,禮物什么的不好帶,到了那再買。”但趁爸爸不注意,周小釔從自己的挎包里掏出半盒費列羅巧克力球,他給記者比了一個“噓”的手勢,展露了一個甜蜜的小心機(jī),“我吃掉兩個,留下的兩個,帶給我哥。”
視頻里一雙兒女
等待50多個小時后的擁抱
“爸爸,先抱我,你要先抱我!”“爸爸爸爸……”在火車站候車廳,傳來一男一女兩小孩的撒嬌一般的喊叫聲,聲音的源頭卻是一臺手機(jī)——還沒開始檢票,排在候車隊伍里的劉永慶,肩上扛著包,手里握著手機(jī),已經(jīng)跟四川老家的兒子女兒開始視頻對話。視頻里的兩個小家伙,一個剛滿8歲,一個6歲,不停對著視頻嘟嘴,喊叫,他們爭論著,50多個小時之后才回到家中的爸爸,要先給誰一個“大大的擁抱”,兩人對著屏幕爭論了近兩分鐘,劉永慶就這樣戴著耳機(jī),默不作聲地笑著,盯著屏幕盯了兩分鐘。
他告訴記者,自己來廈門三年了,一直在工地上班,雖然每年都會回家,但是每次登車前,還是會迫不及待跟家人先“見個面”,而這張實現(xiàn)“擁抱”的車票,一個月前的今天就已經(jīng)買好。
兩袋花生帶回家
一碗好粥等著她
“你祖祖最喜歡吃這個!”在即將出發(fā)的列車的車廂里,55歲的張秀琴把花生剝給孫子吃,一邊念叨。孫子的“祖祖”,是張阿姨在四川75歲的老母親,也是她這趟歸家之旅最惦記的人。
在晉江的餐飲店上班,為了搭上這趟“臨時客車”,張秀琴一早四點半就起了床,才保證萬無一失地“換乘”上這班火車。即將開始50多小時的車程,在已經(jīng)分別了四年的母女之間,實在不值一提。
她帶上了母親最愛的花生,一共兩袋,還帶上一個暖手寶。母親提前24小時就已經(jīng)換好了一床被單——溫暖涌上心頭,成了張秀琴在眼眶里打轉(zhuǎn)的淚光。除此之外,母親還給她準(zhǔn)備了地瓜粥,“她明天就開始備料,后天一早就熬,讓我下午一進(jìn)家門,就能熱騰騰地吃上一口。”
【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