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二孩姓氏鬧離婚,孩子出生一年沒名字
阿軍(化名)和妻子都是閩北人,兩人是兒時的玩伴,可謂青梅竹馬。后來,兩人確定了戀愛關系,雙雙來廈工作,并結婚生子。第一胎生了個男孩,自然跟著阿軍姓。前年,符合政策的他們生下了第二胎,也是個男孩。這時,妻子的父母提出,老二要跟媽媽姓,阿軍并沒有意見。然而,阿軍的父母卻跳出來堅決反對。原本多年交好的兩個家庭,因為二孩姓氏問題鬧起了矛盾。
阿軍夫婦原本覺得沒什么大不了,起初都在做各自父母的工作,希望雙方可以相互理解??傻胶髞恚麄円渤霈F(xiàn)矛盾,甚至鬧起了離婚。最可憐的還是孩子,在一年多的時間里,二寶都沒有名字,也不能上戶口。最終,為了孩子能順利上戶口,爺爺奶奶妥協(xié)了,二孩跟女方姓。
公公通情達理,主動提出二孩跟媽媽姓
市民王女士家有兩個孩子,大兒子今年4歲,二女兒1歲。兒子跟爸爸姓鄭,女兒跟媽媽姓王。王女士說,她和丈夫都是獨生子女,兩個孩子跟誰姓,這是夫婦倆早已達成的默契。“在我們家,兩個孩子的姓氏問題并不是什么問題,大家也沒有因此發(fā)生過任何矛盾。”王女士說,在她還在坐月子時,公公便主動提出“二孩”可以跟她姓。
王女士說,自己的一個朋友就沒這么幸運了。朋友夫妻倆也都是獨生子女,生了兩個女兒,一直都是外公外婆在幫忙帶。二寶出生后,外公提出希望孩子能跟媽媽姓,卻遭到了女兒夫家的強烈反對:“又不是‘倒插門’,跟媽媽姓沒道理。”因為姓氏的問題,兩家人僵持了好幾個月,二孩的戶口也一直上不了。最終,考慮到這樣既影響夫妻感情,又影響孩子落戶,外公還是妥協(xié)了。
兩個孩子都隨爸爸姓但一人民族成分要隨媽媽
市民陳女士的大兒子7歲,去年底她又生下二寶,最近剛出月子。她說,自己和丈夫都不是獨生子女,兩個孩子都是跟爸爸姓,她身上也沒有“續(xù)香火”的壓力。陳女士來自湘西鳳凰,是土家族。“二寶的民族成分要隨我,不然我心里不平衡。”陳女士說。
市民梁女士家的大兒子剛滿6歲,二女兒1歲多,兩個孩子雖然都跟爸爸姓,但兒子的民族成分是壯族,隨她;女兒是漢族,隨爸爸。她說,之所以會給大寶報壯族,一方面是為了孩子前程考慮,因為少數(shù)民族可以享受一些優(yōu)惠政策;另一方面,大寶剛出生時身體不大好,經(jīng)常發(fā)燒住院,報“壯族”也是希望他能“壯”一些。二女兒出生后,梁女士的丈夫希望孩子可以隨他報漢族,對此她也同意了。
【觀點】
廈門文史專家彭一萬:
這是男女平等的體現(xiàn)
跟誰姓不應成為問題
孩子隨父姓是過去封建男權思想的體現(xiàn),以前一般只有男方“入贅”才會隨母姓。在當今社會,男女平等早已成為共識,姓氏自由度也很高,二孩跟誰姓不應該成為問題。但在一些農(nóng)村地區(qū),由于傳統(tǒng)觀念、文化程度等的局限性,大多數(shù)人還是認為孩子必須隨父姓。母親懷胎十月很辛苦,對家庭的付出也不比父親少,因此二孩跟媽媽姓也是很自然的選擇,不應引起不必要的糾紛。家庭和睦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更重要的應當是人品道德以及家風、家教、家訓,而不是姓氏問題。
廈大社會學副教授朱冬亮:
話題本身具有爭議性
遵循傳統(tǒng)會更好一些
二孩跟誰姓本身是個有爭議的話題。從法律上來說,二孩跟父母雙方姓都是沒問題的。但從現(xiàn)實需求來看,情況則比較復雜。古代隨母姓一般是“入贅”,與男方尊嚴相關,現(xiàn)在這種觀念在一些農(nóng)村地區(qū)也普遍存在。當今社會獨生子女較多,女方雖然可能不愿明說,但也有傳宗接代的需求。我認為,孩子還是遵循傳統(tǒng)隨父姓會好一些。孩子姓氏不同,對于第一代可能影響不大,但到第二代、第三代該跟誰姓,卻可能帶來家庭認同方面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