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支毽球隊經(jīng)常在各大公園活動。

網(wǎng)友“Royce”在踢毽球。
臺海網(wǎng)12月19日訊 據(jù)廈門日報報道,“倒踢金冠”、“天外飛仙”,毽球在“你來我往”中跳躍旋轉(zhuǎn),引發(fā)旁觀者驚呼聲不斷。無論是上午7:00-9:00的白鷺洲公園,還是下午3:00-5:00的中山公園游樂場,只要您時不時來這些地方轉(zhuǎn)轉(zhuǎn),就總能遇見這些毽球高手的身影。
他把身體的小毛病都踢沒了
若是您也想過把癮,那就動動筋骨一起來吧,毽球愛好者團隊歡迎新成員加入。六年前,曾善榮開始在中山公園踢毽球。從最初的基本踢法到如今的“腳下生花”,提及自己一“毽”鐘情的經(jīng)歷,這位毽球達人如數(shù)家珍。早些年,曾善榮身體不太好。上下樓梯喘氣,時不時還會頭暈、乏力。“自從與毽球結緣后,這些七七八八的小毛病都踢沒了。”或許是身體上的改變造就了她對毽球的執(zhí)著,數(shù)年來,曾善榮義務承擔起了毽球團隊的組織、納新等公共事宜,被愛好者親切地稱呼為隊長。
八年前,就有愛好者陸續(xù)在中山公園踢起毽球。緊接著,白鷺洲、金榜公園等公共場所也逐漸多了毽球愛好者的身影。漸成氣候后,2014年,在曾善榮及大家的熱心推動下,廈門市思明區(qū)毽球協(xié)會成立。目前,毽球運動在廈門市遍地開花。曾善榮說,活躍于金榜公園、仙岳山、狐尾山等各大公園的愛好者多達兩三百名。2015年,公益類微信公眾號“廈門毽球”應運而生。踢毽球上癮的微信網(wǎng)友“Royce”介紹,“每年,我們不光要在全市范圍內(nèi)組織比賽,還會去外地參加比賽。”熱愛運動的“Royce”說,毽球的魅力在于它能夠“絕處逢生”、“絕地反擊”。
他把毽球踢到了新西蘭
59歲的鄧先生數(shù)年前舉家移民新西蘭。不過,他一年中有半數(shù)時光都待在廈門。踢了三年毽球的鄧先生說,這是個眼、耳、手、腳并用的過程,最能鍛煉靈活度和身體協(xié)調(diào)能力。不管是在國內(nèi)還是國外,他都離不開毽球。“車里放著毽球,包里也有毽球。”住在新西蘭時,毽球是鄧先生必不可少的隨身攜帶之物。只要遇到空地,他就會拿出來大顯身手。“圍觀者看不過癮,紛紛活動筋骨一起加入。”鄧先生說,在新西蘭時,毽球總是讓自己大出風頭。
在鄧先生的帶動下,他的家庭形成了一個毽球小團隊。“不光老伴開始踢,兒子、女兒也會踢。”鄧先生說,在華人圈里,毽球并不陌生。他有個愿望,那就是在新西蘭也成立類似的毽球團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