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和鯊魚相遇時,集體作戰(zhàn)的海豚往往能占據上風。海豚視力差,為了辨別所處的位置和方向,主要靠的是超聲波回聲定位系統(tǒng)。而這樣的聲波對于鯊魚來說卻是“魔音穿耳”,這條死去的小白鯊此前或遇到成群海豚“大合唱”,失去戰(zhàn)斗力。
經歷了精神折磨,這只鯊魚緊接著可能碰上海豚們有組織地圍攻。海豚們會利用尾巴將鯊魚趕出水面,隨后輪番用有力的鼻子擊撞鯊魚的體側部。由于鯊魚骨骼軟,防護內臟的能力差,海豚就抓住其要害,拼命撞擊,不讓鯊魚有喘息之機,直到把它的內臟撞壞為止。不過,這些都只是漁民們的猜測,小白鯊究竟是怎么死的,至今還是一個謎。
【鏈接】
第一碼頭發(fā)現(xiàn)白鯊,罕見
據漁業(yè)達人莫船長介紹,在第一碼頭附近海域出現(xiàn)這樣的小白鯊極為罕見。白鯊一般分布在臺灣淺灘海域,距離廈門最近的出沒地也得到金門海域。而小白鯊的來源,更是引起附近漁民們的討論,有人說這是市民從市場買來后放生的,但反對者認為,市場上多是狗鯊,幾乎沒有白鯊,大多數人認為,小白鯊是在海中死去后,才被風浪送來第一碼頭這兒。
【典故】
海豚在廈門被稱為“鎮(zhèn)海魚”
保護漁民免受鯊魚攻擊
據《廈門日報》資深地理編輯盧志明介紹,“在廈門,海豚被稱作‘鎮(zhèn)海魚’,白海豚還被奉為‘媽祖魚’。”盧志明說,海豚之所以能“鎮(zhèn)海”,保護一方漁民的平安,主要有兩方面的說法,一是因為它們的領海意識,當它們阻擋鯊魚等其他魚類進入居住的海域時,也就降低了這些魚類攻擊人類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海豚確實做出保護漁民的“義舉”,至今沿海還流傳著不少海豚搭救漁民的故事。
據說,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五通一位張姓船長,出海時突遇臺風。風大浪急間,張船長的小漁船載浮載沉。就在漁船即將支離破碎時,張船長卻驚覺,船搖擺的幅度變小了。張船長向外探頭一瞧,有兩群海豚正游在漁船兩旁,像護衛(wèi)一般守護著他。最終,漁船平安靠岸,張船長也保住了性命。之后,還有位漁民差點溺水,也多虧海豚把他拱上沙灘,他才得以獲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