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廣
4萬人參與,收到作品近5000件
課間十分鐘,在廢棄的桃花心木與小葉欖仁雕成的桌椅“萬眾一心”前,海娃們時不時用手撫摸著桌上的一圈圈木紋,十分愛惜。事實上,在海滄,不少海娃自發(fā)參與到雕塑的設(shè)計制作中來。在新陽幼兒園,孩子們與家長一齊動手,制作出小木屋、蜘蛛網(wǎng)、樹枝起義之旅、小龍蝦、豬寶貝“小花”等妙趣橫生的雕塑作品,這些寓教于樂的樹雕令孩子們愛不釋手。
“臺風后,廣大海娃和家長們就地取材,用折斷的樹木、倒塌的圍墻、毀損的圍欄等制作了一系列雕塑、桌椅、玩具,參與人數(shù)達4萬多人,收到作品近5000件。”海滄區(qū)政協(xié)副主席、區(qū)教育局局長陸曉紅向記者介紹,樹木雖然倒下了,但全校師生及社會各界共同抗御臺風的精神用雕塑的形式固化下來,具有強烈的教育啟迪作用。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瑯瑯的讀書聲是城市中最美的樂章,‘莫蘭蒂’過后,海滄在三天時間內(nèi)就率先實現(xiàn)全區(qū)所有校園正常開學。”在海滄臺商投資區(qū)管委會副主任周威榕看來,親身經(jīng)歷防抗臺風的過程是對孩子們的一次重要教育,社會各界的馳援能喚起他們感恩的心,本次展示活動給學生的學習成長上了鮮活的一課,也為海滄區(qū)倡導教育先行標上了生動注腳。
感情深
一起動手,廢材變雕塑長駐校園
“當時,我和許多家長、老師一起修剪折斷的樹枝,搬運被連根拔起的樹干,心疼極了。”回憶起“莫蘭蒂”后首次走進北附校園,海滄本土青年雕塑家、學生家長王鷺鷹感慨地說,校園中種植的大量珍貴樹種在臺風中遭到破壞,其中有一株冠幅最大、最珍貴的桃花心木也被攔腰折斷。要是能將這些廢棄樹木利用起來,用創(chuàng)意讓它們重生,那該多好。
令人欣喜的是,王鷺鷹的想法與校方的思路不謀而合,創(chuàng)造雕塑作品很快得到廣大老師、家長和學生的積極響應。通過大家的共同參與,這些創(chuàng)作出來的雕塑作品將長駐海滄校園。
北師大附校三年5班班主任汪麗行說,雕塑作品是非常鮮活的教材,在讓孩子記住抗御臺風精神的同時,也堅定了廣大教職員工爭做“四有”中國好老師的信念,這樣的紀念活動有創(chuàng)意有意義。
天災無情,人間有愛。在北師大海滄附屬學校校長蔡穩(wěn)良看來,防抗臺風匯聚了愛的力量,社會各界積極的參與讓校園文化增加了愛與責任、擔當?shù)捻来a。雕塑作品在校園內(nèi)“安家”,為海滄人的主人翁意識、無私奉獻精神和愛鄉(xiāng)愛土情懷增添了新的注釋。
作為雕塑創(chuàng)造最大的受益者,海娃們看著昔日陪伴自己的樹木又回到了身邊,大家心里美滋滋的,“這些校園內(nèi)的新伙伴——姿態(tài)各異的雕塑作品是特殊的紀念,是我們北附精神的體現(xiàn),是人間大愛的見證,我們將永遠懷著感恩之心,以‘自信自強唯德唯能’的校訓精神為指引,以抗災精神為指引,努力學習,回報社會。”北師大附校六年3班的林璟同學對記者說。
關(guān)注度高
央媒聚焦,外國友人點贊
繼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播發(fā)“福建廈門:同心協(xié)力抗風災”報道贊揚廈門眾志成城的城市精神后,13日晚,廈門精神再次在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中亮相,引起廣泛關(guān)注。
而海滄用創(chuàng)意構(gòu)想讓樹木重生的紀念活動,再次引起了中央媒體的關(guān)注。昨日上午,中國教育電視臺記者走進海滄,對該活動進行專題報道。在他們看來,無論是此次臺風災后重建紀念作品展,還是此前舉行的“災后第一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海滄臺風災后教育工作做得有亮點、有新意。
海滄校園“枯木逢春”還得到了國際友人的點贊。在王鷺鷹的朋友圈里,幾幅雕塑作品的照片得到了一片點贊。其中,新加坡當代著名雕塑家蔡汶家說,這樣的表現(xiàn)手法很棒,將抗御臺風的精神注入枯木中,不僅讓枯木重新獲得生命,也讓精神得到升華、固化,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創(chuàng)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