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煙廠老員工:沒了老煙囪就像失戀
對這根大煙囪最戀戀不舍的,非54歲的曾定國莫屬。他是廈門卷煙廠的老員工,1980年進廠后就一直負責(zé)“看護”大煙囪。
曾定國是卷煙廠“世家”,外公、父母等眾多親戚都在卷煙廠工作。曾定國的父親負責(zé)管理卷煙廠位于火車站附近的倉庫,來自河南、山東、永定的煙葉都會送到這里。曾定國從小就幫父親照看倉庫里的鍋爐,長大后他進廠成為鍋爐班班長。
在曾定國看來,大煙囪就像是他的老朋友,每天他都要對煙囪進行巡查。曾定國說,煙囪建于1979年,高35米,直徑至少三四米。在上世紀80年代,煙囪就是文灶的標(biāo)志,遠遠的一眼就能看到。煙囪頂端安了避雷針和航燈。
除了每天的巡查,煙囪每年都要做大檢查,包括內(nèi)外兩部分。曾定國介紹,煙囪旁設(shè)有鐵樓梯,會請人爬上去檢查避雷針和航燈。煙囪下有個小門,他們打開后用手電筒往上照,看看有沒有磚塊脫落。
這樣的檢查,曾定國做了23年,煙囪內(nèi)的每一塊磚他都了如指掌。由于生產(chǎn)需要,大煙囪24小時工作,但它很結(jié)實,刮風(fēng)下雨從未漏水。2003年6月,卷煙廠正式搬廠,這根大煙囪便不再工作了。搬廠后,曾定國還經(jīng)常幫大煙囪做保養(yǎng),直到最終移交才停止了。
得知卷煙廠拆除的消息,曾定國說就像是有了種失戀的感覺。“以前我們坐公交車,遠遠地看到煙囪就知道工廠到了。如果煙囪拆了,都難分辨哪里是文灶了。”
老廈門人:騎車上班就認這根煙囪
煙霧繚繞,是很多老廈門人對煙囪最深的印象。大家總說,煙囪會冒出煙味,住在周邊都要關(guān)窗,但曾定國說,只有在設(shè)備出現(xiàn)故障時,煙囪才會冒煙味。“上世紀80年代工廠燒煤,經(jīng)過除塵,煙囪會冒出白色的蒸汽,有時候會帶有一點黃色。1993年后,工廠改用燒油,污染很小基本已經(jīng)看不見冒煙了。唯獨在1993到1994年之間,工廠在調(diào)試設(shè)備,煙囪偶爾會冒出一些黑煙,禾祥東路的居民還來反映過。”
曾經(jīng),或許周邊居民并不待見這股煙味,但在拆除消息出來后,煙味又勾起了大家的記憶。有些人說,他們懷念曾經(jīng)的煙味,也希望這根煙囪能保留下來。
除了煙味,地標(biāo)性建筑的印記也深深烙印在老廈門人心中。王女士是位60后,她說卷煙廠剛建好時,煙囪就算是廈門最高的建筑了。當(dāng)時,文灶周邊一片灘涂,直到1990年后周邊才有高層建筑。這根磚塊砌成的褐色煙囪,也一度成為指引方向的標(biāo)記。“我以前住在湖濱北路,騎車上班看方向就認這根煙囪。”王女士說道。
老煙囪檔案
修建時間:1979年
高:35米
直徑:三四米
位置:文灶湖濱中路與禾祥東路交界處東南角
設(shè)置:頂端安有避雷針和航燈
意義:在上世紀80年代是廈門的地標(biā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