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狀】
需求量大增,而供給量根本跟不上
就全市血小板的供需情況,記者采訪了廈門市中心血站。該站血液科主任曾曉新告訴記者,目前血小板要做到完全滿足需求還是比較吃力的,這主要是和血小板的特性和捐獻者數(shù)量不足有關(guān)。
首先和血小板的特性有關(guān)。人體血液包含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血小板離開體內(nèi)后,其活性只能維持5天左右。這給捐獻、保存和使用血小板增加了難度。“捐獻血小板,我們必須要提前知道誰需要,還得有志愿者可以隨時捐獻,這樣才能保證血小板發(fā)揮它的作用。”曾曉新說,“而目前,捐獻血小板的志愿者還不多。很多市民對捐獻血小板還很陌生,不敢輕易嘗試,導致捐獻量不足”。
截至目前,我市登記在冊的捐獻血小板志愿者僅有2000多人,而全市對血小板的需求量為5500多個單位量。看上去似乎只要每個志愿者一年捐獻一至兩次就可滿足用量,事實上卻不是這樣。“血小板需求量每年都以15%的速度在增長,而供給量根本跟不上這個增長速度。其次,血小板受偏型影響大,某種血型的血小板很容易出現(xiàn)供給不足的情況。”曾曉新說。
曾曉新解釋,所謂偏型,就是指某個時段突然對某種血型的血小板需求量增大。“偏型的時候,各大醫(yī)院都要排隊等。”曾曉新說,“目前我們只能通過讓病人家屬互助這種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但這并非長久之計。還是需要更多的市民加入到捐贈志愿者的隊伍中來”。
記者了解到,目前市中心血站正在積極開展捐贈志愿者的招募工作,他們將通過走訪和電話調(diào)查的方式進行,望市民踴躍參與。
【親歷】
不用擔心,過程安全恢復也很快
捐獻血小板真的有那么可怕嗎?昨天上午,記者來到市中心血站,親身體驗了一回血小板的捐獻過程。捐獻前一天,記者被告知三餐一定要按時吃,但捐獻前的一餐需盡可能清淡。記者聽從醫(yī)囑,昨天的早餐只吃稀飯和青菜。
血液檢查合格后,記者來到血小板采集區(qū),里面有5臺配備座椅的大型儀器。工作人員介紹,這是最新款的全自動血液分離機,一邊抽血一邊分離血小板,再將沒有血小板的血輸回人體內(nèi)。
捐獻者一般有兩種選擇:捐獻一個治療量的血小板或者兩個治療量的血小板。前者時間為35分鐘,后者超過1小時。記者選擇捐獻一個治療量,并坐上了其中一臺機器的座椅。前期工作完成后,工作人員將針插入記者右臂血管內(nèi)。
兩分鐘后,分離出的血漿和血小板從另一側(cè)的管道流出進入儲存包,血漿呈黃色,血小板是漂浮在上面的固體透明狀物質(zhì)。很快,血小板分離后的血液又輸回體內(nèi)。整個捐獻過程就是采血、分離、輸血的循環(huán)過程。35分鐘后,記者捐獻了250個單位的血小板。
“為了保證安全,這些用品都是一次性的,一套成本要1000多元。”工作人員說,“其實捐獻血小板非常安全,而且恢復也快,48小時后可恢復至捐獻前水平,14天后可再次捐獻”。
工作人員說,捐一個治療量血小板相當于5個人每人捐獻400毫升(或10個人每人捐200毫升)全血分離出的血小板量。而機采血小板,輸入的效果更好,且感染疾病的風險比例較低。
【小資料】
血小板是哺乳動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由骨髓產(chǎn)出。體積小,呈雙面微凸的圓盤狀,直徑為2-3微米。血小板在正常血液中有較恒定的數(shù)量(如人的血小板數(shù)為每立方毫米10~30萬),在止血、傷口愈合、炎癥反應、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過程中有重要作用。
若血小板增多,常發(fā)生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等;若血小板減少,常發(fā)生血小板生成障礙,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