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10月23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道,茫茫人海中,兩個無血緣關系的人能匹配上造血干細胞是一種難得的緣分。登記加入中華骨髓庫后的十年里,市民李再金卻幸運地兩次接到配型成功的通知電話,然而上一次,因為患者病情發(fā)生變化,已經做好準備的李再金沒能完成捐獻,“這次又配上了,肯定要去捐獻的。”昨日下午,完成捐獻的李再金在家人陪伴下回到了廈門,48歲的他是我市第58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也是目前廈門年齡最大的捐獻者。

李再金。
第一次 患者病情發(fā)生變化 被迫中止捐獻
熱心的李再金一直保持著獻血的習慣,加入中華骨髓庫便是在他2006年的一次獻血中。時隔一年,李再金很快就接到了紅十字會的電話,說他的造血干細胞和一名血液病患者配上了,問他是否愿意捐獻。
那時,李再金并不了解造血干細胞捐獻,但在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介紹中,他牢牢記住了一個詞——“救人”。他打電話征求妻子意見,妻子聽后馬上也同意了。當晚夫妻倆才坐下來仔細商量,打了好幾個電話向醫(yī)生咨詢,聽醫(yī)生說不會影響身體,她才放下心來。
決定捐獻后,李再金去接受了高分辨檢測和體檢,但遲遲等不來捐獻的日子。后來,紅十字會工作人員通知他,因為患者病情發(fā)生變化,捐獻中止了,他和家人都感到惋惜和難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