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10月4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梁靜)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蔡啟瑞這個名字和中國催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息息相關。他是上世紀50年代中國政府用美軍戰(zhàn)俘換回來的科學家之一,是中國催化科學的奠基人,是盧嘉錫口中“探賾索隱老而彌篤,立志創(chuàng)新志且益堅”的科學家,也是廈大人尊稱的“蔡先”……
昨日7時26分,這位走過一個多世紀的愛國科學家安詳辭世,享年104歲。
三次獲得自然科學獎
愛國科學家是什么樣的?蔡啟瑞或許就是一個教科書般的樣本。
1914年,這位后來被公認為“中國催化科學研究與配位催化理論概念的奠基人和開拓者”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出生在廈門馬巷的一個貧苦家庭。受惠于陳嘉庚先生的資助,他順利從廈大化學系畢業(yè),后被派到美國留學。上個世紀50年代,蔡啟瑞連遞了六年的離境回國申請,最終成為中國政府用美軍戰(zhàn)俘換回來的科學家之一。
當時,我國的催化科學基本上還一片空白,而催化科學卻是改變新中國化學工業(yè)和煉油工業(yè)落后的關鍵。為此,蔡啟瑞毅然轉(zhuǎn)行從事催化研究,盡管當時他在結構化學領域已有建樹。
后來,廈大校方概括說,蔡啟瑞的精彩科研之路由三大塊組成:配位絡合催化理論、固氮成氨以及碳一化學。他一個人獲得過三次國家自然科學獎,這是國家級含金量最高的獎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