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探測站】
放飛氣球 搜集臺風數(shù)據(jù)
“準備!放!”蔡昱珣一放手,高空探測氣球向空中飄去,她心中的大石終于落下——為了這一刻,她前一天晚上一宿沒睡好,擔心每天定時定點起飛的氣球因為臺風來襲,無法順利上天。
這個直徑達到2米的巨大氣球,官方名稱是“高空探測氣球”,它能探測濕度、氣壓和溫度,還能監(jiān)測風向和風速——相當于為臺風做“體檢”,能夠為臺風預警提供重要的數(shù)據(jù)支持。
“每天早、晚7點15分,探測站都要各放飛一顆高空氣球,不能提前一秒,最多延遲5分59秒,一旦時間不對,或是氣球上不了天,就算事故。”她說。
“臺風天,氣球可能被風雨壓下來,所以為了讓氣球上天,就要多加點氣。”蔡昱珣解釋。但這樣一來,球皮變薄,氣球就更容易破。而且,狂風暴雨中的氣球很難控制,撞到地面或者刮到樹枝,氣球也會破。為了讓這次放球成功,探測站特意多召集來6個人支持現(xiàn)場,其中包括退休的老站長邱國英以及蔡昱珣的父親蔡慶國——一位具備20多年放球經(jīng)驗的老放球員。
墻上的時鐘剛顯示18:45,蔡昱珣拿起球皮和大風放球器徑直往外走。蔡慶國喊住女兒,經(jīng)驗告訴他,臺風天充氣球和放氣球最好要一氣呵成,免得在等待中增加氣球破裂的風險。
昨晚7點左右,氣球充氣到一半,蔡昱珣拿著手電筒圍著氣球轉了幾圈,仔細查看球皮上是否有破洞,側耳聽是否有漏氣的聲音。隨后,她把儀器掛在放飛點,通過對講機讓探測站的搭檔李躍宏摸準信號,再把儀器系在氣球上。
“7點15分!”對講機內(nèi)傳來李躍宏的聲音,蔡昱珣從充氣間拿出氣球,在眾人的注視下,放手讓氣球飄向空中;與此同時,李躍宏找到了氣球的信號,“藍紫紅三個顏色的標線意味著濕度、氣壓和溫度。”他說,放飛成功了。
女兒放球成功后,蔡慶國滿臉喜悅:“這次運氣不錯,放一次就成了。”此時的場景讓他回憶起1999年14號臺風時放氣球的那一刻,那時他連放3次,但3顆氣球都因為撞上障礙物破裂,“沒有再次失敗的機會,我抓住兩陣風的間隙放飛,總算讓第4顆氣球成功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