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沉】
廈漳金
交融不可分
在老廈門人眼中,金門、廈門、南太武早已交融,不可分割。“《臺灣府志》所載:臺郡與廈門如鳥之兩翼,土俗謂廈即臺,臺即廈。”文史專家彭一萬說,廈門是對臺交流合作的窗口和橋梁,早已深入人心。歷史上,曾厝垵到沙坡尾(玉沙坡)一帶也是廈門港的發(fā)祥地。臺灣回歸清版圖之后,1685-1784年,百年間,清朝廷只準(zhǔn)許廈門港一口與臺灣對渡。
金廈兩門關(guān)系緊密,歷史上都屬同安縣管轄。彭一萬介紹,按照1991年增修的《金門縣志》,1914年,清代地方區(qū)劃制度廢除,廈門自同安縣獨立分置思明縣(今廈門市),金門劃歸思明縣管轄。“新中國成立前,大擔(dān)二擔(dān)島屬于廈門行政區(qū),大嶝小嶝島角嶼則屬金門縣管。”
廈門坊間曾有傳說稱,“退潮時,走路都能走到金門”。本報資深編輯盧志明介紹,曾經(jīng)廈門同安有金門渡,金門也有同安渡。新中國成立前,金門沒法種水稻,得拿同安地瓜藤種地瓜,就此還形成一個產(chǎn)業(yè)。坊間也傳出了一句閩南俗語,大意是“地瓜藤愛嫁(金門),豐收得無處放”。
南太武山位于漳州龍海,金門島上也有一座太武山,又名北太武山,兩者是“姐妹山”。盧志明介紹,南太武和北太武山上原來各有一座古塔,南太武上的叫延壽塔——這兩個古塔相互呼應(yīng),且都是航標(biāo)塔,為船只辨別航道。只是可惜炮戰(zhàn)時期,兩座塔最后都被拆除了。1969年生的廈門市外國語學(xué)校林華老師從小住在廈大附近的海洋新村。據(jù)她回憶,小時候,長輩常說,“如果你不乖,我就一巴掌把你甩到南太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