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應說,這些年來,他們就是靠著做保潔、偶爾撿垃圾維持生活,有時甚至一天只吃兩頓,從來不會去買一次葷菜。
導報記者采訪期間,一個剛好路過的阿婆說:“吃的沒有,穿用的都是垃圾堆里面撿的,她帶著一個孫子又有病,這日子過得太辛酸了。”
“中秋節(jié)?來廈門后就沒有過過。我想有個月餅,給孫子吃,我自己也咬一口嘗嘗。”王應說,想起月餅就會流口水。
十多元對他來說 就是不小的支出
人物:廖大爺
心愿:博一些小家電
隨著年紀增長,本來就視力殘疾的廖大爺越來越看不清。“我是一個‘三無’人員,過一天算一天了。”廖大爺無奈地說。
廖大爺家住禾山路,今年73歲。由于年輕時家里窮,住的條件非常差,他沒能娶上媳婦,就一直自己過日子。“給不了別人穩(wěn)定的生活,怎么娶人家,這不是會害了別人嘛。”
沒有退休金,沒有其他收入,廖大爺被社區(qū)評定為特困供養(yǎng)人員。“我也花不了多少錢,就是能吃飽就好。”
廖大爺?shù)募曳浅:唵?,一張桌子,還有一臺小小的電視機,由于沒錢交費,只能看幾個臺。“十多元對我來說,就是一筆不小的支出,沒辦法開通更多臺節(jié)目,有幾個就看幾個。”對廖大爺來說,現(xiàn)在最大的陪伴就是電視機,雖然他也看不太清楚,但聽聽聲音,總覺得是熱鬧的。
廖大爺穿的是老舊衣服,吃的也很節(jié)儉,做一些醬油水可以多吃幾天,“能省就省”。平時他買菜都是挑揀一些最便宜的,買一次也能吃上兩三天。
作為廈門本地人,廖大爺知道博餅是中秋不可缺少的習俗,但他根本就沒啥機會參與。“我這種情況,怎么可能有機會參與?”
不過,廖大爺是一個很樂觀的人。他樂呵呵地說,要是能夠參與博餅,博一些小家電吧,“其實我沒啥要求,博啥都可以,就是開心一下”。
來廈門11年 從未博過餅
人物:伍木珠
心愿:想博一些生活用品
每天凌晨4點半,她就出門掃馬路,一直到黃昏才下班。
11年來,伍木珠一直這么操勞著。博餅對她來說只是個“名詞”,“我從來沒有參加過,也沒人叫過我博餅”。老家三明的伍阿姨已經(jīng)56歲了,講話已經(jīng)有點閩南腔。
一個月只有2200元工資,伍木珠住在月租1300元的房子里,生活過得非常拮據(jù)。
昨日,導報記者走進伍阿姨的宿舍。宿舍打掃得很干凈,但顯得有點冷清;廚房的桌上放著兩個饅頭,還有些許剩菜,電磁爐上面放著一個小鍋。
“孩子挺孝順的,但在外面打工,過得也很不容易,我不想給他添麻煩。”她說。
這些年的中秋,伍木珠從來沒參加過博餅。“看過別人在博餅,覺得挺熱鬧、挺好玩的。參加博餅的人都很開心,還有很多的禮品可以博。”她很羨慕,“可是,這些年我都是一個人,怎么博,而且也沒那個錢。”
如果有機會參加博餅,伍木珠很想博一些生活用品,如紙、牙膏、沐浴露等,都是很好的,“這些禮品比較實在,可以省下不少錢”。
倡議
愛心餐已經(jīng)落定,不過,我們還缺少博餅的物品,如果你家中有一些實用的生活用品是新的,可以郵寄或送到湖濱北路育秀中心4樓海峽導報社,吳勇義收;如果你想給這些孤寡老人捐款買生活用品,可以關(guān)注“鷺島大生活”微信號:xm01387,或者掃描二維碼,獲得愛心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