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問1
這是預示異常? 每年都有魚群“暴走”
前日白城出現(xiàn)小魚兒,有市民看到報道后感覺自己“以后沒機會見到”。還有網(wǎng)友看到報道后,半開玩笑地問,這是不是預示要發(fā)生一些“異常情況”?
其實,這種疑慮和擔心是多余的,因為每年的七八月份,白城都會出現(xiàn)類似的魚群“暴走”。
市民陳先生常年在白城沙灘活動,每年他都會見到數(shù)次魚群到訪岸邊的“盛況”。“我記得三年前,有一大群小魚過來,往沙灘上沖,幾乎整個白城海灣的人都在抓魚,熱鬧哄哄的。有的用袋子裝,有的用塑料玩具桶裝,有的人抓的魚裝了一桶。”
陳先生說,除了隨著潮水跳到沙灘,這些小魚兒碰到礁石,或者遇到水中游泳的人,也會噼里啪啦躍出水面。
網(wǎng)友“Amoy逸軒”說,有一次他晚上去游泳,就碰到魚群了。當時,他感覺水有動靜,然后,幾條魚從身上擦過。“剛死命地往岸邊游,整個魚群就沖過來了,往岸上跑時感覺在魚群里面跑一樣,魚往身上撞,最后岸邊臺階上全是魚,最后撿了幾十斤,送到大排檔那兒,老板說這魚不好吃,醬油水完,炸了兩份”。
疑問2
“暴走”的是啥魚? 廈門人俗稱的“青鱗仔”
陳先生介紹,每次在白城海域“暴走”的,都是一種比較細長的小魚兒。
與上述大排檔老板說法不太一樣的是,曾厝垵的一些老漁民說,這種魚用姜、油等干煎挺好吃,不過,漁民并不清楚這種魚的具體學名。
一位果殼網(wǎng)海鮮領域達人看到圖片后表示:“鯡科魚類可以確定,拍得不是很清晰,應該是藍帶似青鱗魚。”這位達人在廈門,對本地的海鮮很熟悉。“那種魚是廈門人俗稱的青鱗仔、鳁仔魚。”
泉州一家遠洋捕撈隊伍的人員看過圖片后也說,這魚確實是青鱗魚。根據(jù)百科資料,藍帶似青鱗魚以浮游生物為主食,產(chǎn)卵期約在春季,體長可達15厘米,在中國、日本、泰國等許多國家的海域都有分布。
這種魚可以食用,也有本地海產(chǎn)經(jīng)營人士介紹,這種魚的魚群往往數(shù)量龐大,要是漁船遇到了這種魚,隨便一撈就是海量,它們個頭也不大,經(jīng)濟價值并不高,往往被用作飼料。
疑問3
魚群為何“上岸”? 受大魚追趕或缺氧等
要魚群“上岸”,首先得有魚群。陳先生介紹,每年5月到7月是廈門的休漁期,到訪白城的魚群,大部分都是當年出生不久的“新魚”,因為得到保護,它們才得以數(shù)量眾多,形成魚群,到訪海邊。
“其實環(huán)島路其他海域也有,只不過白城有礁石,游泳和散步的人也比較多,所以比較容易發(fā)現(xiàn)。”陳先生說。關于魚群為何都擠向海邊,陳先生說,他不時看到一些被咬掉尾巴的小魚,懷疑魚群是遭到大魚追趕,出于本能欲逃生,才擠著往岸邊沖,還有可能是海水缺氧,他們才急著躍出水面“冒泡”。此外,根據(jù)他的觀察,這些魚經(jīng)常在海水清、溫度較高的時候出現(xiàn)。
導報記者咨詢了一位供職漁業(yè)水產(chǎn)單位的專家,專家表示,會發(fā)生類似情況,確實可能是小魚群受大魚追趕或缺氧因素,不過,海洋環(huán)境復雜,除了這兩個因素,也可能有其他需詳細調(diào)查的原因。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青鱗魚“暴走”,去年4月底,白城還曾出現(xiàn)鱸魚“暴走”。這些鱸魚也是數(shù)量眾多,徘徊在岸邊,有人用餌料釣了20多條,每條至少都有兩斤,大的還有四五斤。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這魚群出現(xiàn)的原因很可能是人為的。“那是一種鱸魚,平常沒看到,應該是有人放生的,2008年也曾出現(xiàn)這種情況。”陳先生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