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回到家,就能吃上熱飯
在同安洋坂路,一間50平方米的出租屋就是陳杰一家五口人在廈門的家??臻g狹窄而簡陋,客廳里排著兩張床,旁邊塞滿擺攤用的貨物。
談起三個孩子,母親左細萍用了三個字概括:“沒得說!”大女兒去年考上福建農(nóng)林大學,今年兒子和小女兒這對雙胞胎也雙雙上了線。雖然錄取學校還沒定,但兒子上美術專業(yè)、女兒學心理學卻早已想好了。
三個孩子到底有多懂事?“整個暑假,他們都在印刷廠里忙著打工為自己掙學費。”左媽媽說,三個孩子從小就跟著她一起出去賣煎餅。賣餅的攤位就擺在他們學校的門口,原本還擔心會給孩子們“丟臉”,可沒想到,孩子們不但不介意,還幫媽媽招攬生意,介紹同學過來買。
碰到父母下班遲了,兒子陳杰更是貼心,不但將飯煮好,還會一碗碗都盛好。有時連洗臉水,他都會端好。他覺得爸爸在工地打工,干的是體力活,風吹日曬的很辛苦,自己在家為他們做些家務活,沒什么。
得知導報記者要去采訪,陳杰特意請了半天假在家。19歲的他,青春、朝氣。但卻穿得很簡樸,一件深藍色的T恤,破了三四個洞,他靦腆地解釋:“這衣服穿五年了,不過沒關系,去做工嘛,不需要穿太好的衣服,容易弄臟。”
子女懂事,擺攤再苦也開心
在陳杰的屋子內(nèi),我們看到墻壁上貼了很多便簽紙,上面密密麻麻寫著英文單詞。原來這是為了方便他隨時隨地學英語。他說,高考最后100天時,他幾乎每天都是凌晨2點才入睡,早上6點就起床,上課時為了提神還要喝咖啡。
陳杰的老師去家訪時,都忍不住向左媽媽取經(jīng):“你這三個孩子到底是怎么教的?都好懂事哪!”左媽媽說:“其實只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早懂事罷了。”
夫妻二人,一個在工地打工,一個靠擺攤為生,兩人的收入,每月湊起來不足6000元。左媽媽說,她每天都要4點多就起床開始準備。一年365天,幾乎天天擺攤,就連大年三十和初一也不曾落下。新年時,兒子在家發(fā)來短信:“祝媽媽新年快樂,身體健康!”左媽媽說,那一刻她被感動得落淚了。她知道兒子心疼自己,知道她身體一直不好,才會這樣祝愿。
家有三個好子女,左媽媽說得最多的話,還是那句:“再辛苦都值得。”她還自豪地表示,自己每天都樂呵呵的,她是那么多擺攤人之中,最開心的一個。朋友們不解:“擺攤那么辛苦,咋天天都笑得那么開心呢?”這種深入心底的幸福,或許只有左媽媽自己懂。
左媽媽是江西人,她先生是莆田仙游人。她說,當初正是為了三個孩子的教育,才舉家搬到廈門來謀生。她婆婆的思想有些傳統(tǒng),曾經(jīng)勸她不要讓女兒讀那么多的書,讓自己輕松些??勺髬寢尣贿@么認為,她說,男孩女孩,只要他們能讀書,再困難都要培養(yǎng)下去。
19歲了,還沒吃過肯德基
采訪過程中,左媽媽還不忘給兒子炸土豆,她說,“孩子喜歡吃,今天難得沒上班,趕緊給他做點。”導報記者問:“這土豆有媽媽的味道,比肯德基里的薯條還好吃吧!”陳杰說,長這么大,他還從來都沒吃過肯德基。
而在加微信時,陳杰也顯得有些生疏。左媽媽說:“這手機也是暑假時剛給他的,之前他從未有過手機。”
面對家庭的暫時性困難,陳杰看得很開。他這樣比喻:“眼前的困難好比高考,雖然辛苦,但只要努力,總會逾越過去的,到時就會收獲幸福。”
左媽媽心疼兒子高考一結束,沒休息幾天就馬不停蹄去打工。陳杰卻反倒安慰媽媽:“沒事,休息久了,人就會有惰性。你看我,每天依然保持1個小時的跑步鍛煉,不就是怕怠慢了自己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