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
人為制作“錯版幣”屬“故意毀損人民幣”行為,是違法的
除了兩位讀者反映的情況外,社會上還流傳著一些如文字倒置、圖案倒置、圖案左右顛倒等“錯版貨幣”。收藏者往往聲稱這些紙幣是由于印刷錯誤造成的殘次品,由于數量稀少,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那“錯版貨幣”是否真的存在?
2005年,央行官網發(fā)布了《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就所謂“錯版貨幣”問題答記者問》。其中,負責人表示,所謂“錯版貨幣”是不存在的。因為印鈔廠印制鈔票時使用的印版、制造硬幣使用的鋼模等,是一個整體,在印制過程中,不可能出現局部倒置或顛倒的問題。
央行負責人表示,目前發(fā)現的所謂“錯版貨幣”,基本都是在原有貨幣的基礎上,經過人工制作的。借助放大儀器觀察,往往會發(fā)現刀切、粘貼、修刮的痕跡。而人為制作“錯版人民幣”屬于“故意毀損人民幣”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第43條規(guī)定:“故意毀損人民幣的,由公安機關給予警告,并處1萬元以下的罰款”。利用“錯版貨幣”進行詐騙的,有關執(zhí)法部門將依法制裁。
我市某國有銀行的現金中心負責人表示,銀行并不能提供“錯版幣”的鑒定,只能鑒定貨幣的真假。若遇到極個別因在印刷過程中出現偏色、析白、折痕等問題的貨幣,市民可到銀行進行等額兌換。
【專家】
不建議收藏者過多投入,當心有人蓄意炒作
廈門錢幣業(yè)資深人士柯石開透露,收藏界將這類錢幣稱為“趣味幣”,但只有很小眾的群體真正在收藏研究。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這類貨幣非常稀有,可研究的內容、范圍很有限;二是這類貨幣沒有市場價,往往被虛高炒作后,有價無市。因此,他不建議收藏者過多投入。
廈門錢幣學會理事陳林表示,我國的錢幣出廠都要經過嚴格的檢驗程序,能夠在流通的貨幣中找到一張真正“錯版幣”的概率非常小。很多所謂的“錯版幣”除了人為造假外,有的屬于流通使用過程中出現破損,如關鍵部位有折痕、被消毒液改變顏色等。而這類“錯版幣”被以訛傳訛,蓄意炒作價格,極易令對錢幣研究不深的收藏愛好者上當受騙。
另外,陳林提醒,即便是真的“錯版幣”,現階段也不能進行合法買賣。根據《人民幣管理條例》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禁止非法買賣流通人民幣,不可以進行批量買賣或大量投資。”現階段流通的第四套和第五套人民幣在法律上禁止被買賣。目前,拍賣公司拍賣的大多數紙幣多為清代紙幣以及一、二、三套人民幣。
【相關新聞】
“價值不菲”卻賣不掉
兩萬“服務費”要不回
據《長江日報》報道,去年4月,朱先生收藏了一張面值100元的“錯版幣”,不僅圖案顛倒,而且編碼也出現了重合。
朱先生說,自己從未接觸過收藏事宜,被身邊的人一攛掇,真以為有很大的收藏價值。
苦于找不到買家,半年前,朱先生通過網絡找到武昌區(qū)某藝術品展覽公司鑒定估價,被告知“這張錯版幣價值不菲”,可以幫忙找到買家。他當即與該公司簽訂合同,還交納2萬元的“服務費”。在半年內,朱先生不斷被告知,已有買家感興趣,但是還在考慮。但錢幣一直沒能出手,“服務費”也要不回來。朱先生認為,自己被該公司“忽悠”了。律師建議他與該公司協商解除合同,協商不成,只能走訴訟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