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4月25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道,4月19日,鄭增爵致電本報市民熱線5589999,想要尋找40年前在中華塑料廠的工友郭定國等人。第二天,郭定國就在本報《我要說》欄目看到了這條記錄,并聯(lián)系了本報。在記者幫助下,兩人終于聯(lián)系上了。
【原聲】
兩則“我要說”來電
兩工友在報上“見面”
4月19日17:12鄭先生:40多年前我在中華塑料廠上過班,就在原來的工人文化宮附近,是屬于中華街道片區(qū)的。當時我和3名工友相處得不錯,我在廠里工作兩三年就出來了。那時候也沒有電話,所以也沒有辦法聯(lián)系。我看到晚報上經常有尋人的報道,我也想通過晚報找一下這3名工友,他們分別是郭定國、張長勇和陳永強。
4月20日20:10郭定國:我看今天晚報“我要說”上有位鄭先生在找40多年前中華塑料廠的老同事,我就是他要找的郭定國。中華塑料廠是當時的社辦工廠,我們進廠時都只有十七八歲。現(xiàn)在我和另外幾個老同事都還有聯(lián)系。
【故事】
搭檔兩年一起制作羽毛球,每天跳踩杠桿數百次
“那個年代的人都很單純、很真誠,一起工作就是戰(zhàn)友,就是兄弟了”
接到郭定國的來電后,記者第一時間幫雙方取得了聯(lián)系。“我和增爵已經近40年沒有聯(lián)系過了,一提起他,就想起了當年很多愉快的記憶。”今年60歲的郭定國住在島內,他和家住鼓浪嶼的鄭增爵都是1974年左右進入中華塑料廠。郭定國說,當年,他們倆和黃長勇、陳永強同屬一個工作班,班里都是20歲上下的年輕人,因此很合得來。
郭定國說,那個年代,他們從事的是中國較早期的塑膠行業(yè),設備遠不如現(xiàn)在先進,需要大量的人力加以輔助。他和鄭增爵兩人經常被安排搭檔工作,用早期的壓縮機制作羽毛球。
“那種壓縮機就是利用杠桿原理來制造動力,為了帶動機器,我們要從一米多高的地方跳到杠桿上才行呢!”鄭增爵說起當年一起操作過的壓縮機,仍記憶猶新,他說,這種機器需要人用力將杠桿一側向下壓,從而使得另一側機器端獲得動力,另一側也要有人對機器加以控制,因此搭檔的人需要一定的默契。
在每天八小時的工作時間里,郭定國和鄭增爵往往要輪流跳好幾百次,除了羽毛球外,他們還一起做過鐘表、蘸水筆等多種塑料制品,盡管在一起工作的時間不到兩年,但相互間建立了牢固的友誼。“那個年代的人都很單純、很真誠,一起工作就是戰(zhàn)友,就是兄弟了。”鄭增爵說。
志趣相投常相約出游,一起聽留聲機一坐一天
“增爵會把新衣服拿出來,分給大家穿上再拍照。想想當時真是美好”
鄭增爵說,除了在一起上班之外,他們也經常在業(yè)余時間一起玩耍。
當時,郭定國就住在工廠附近,鄭增爵一有時間就去串門。鄭增爵回憶說:“當時大家家里都一樣窮,定國的家里連收音機也沒有,只有一臺老式的留聲機,我們經常圍坐在一起,一聽就是一整天,也樂滋滋的。”而平時,鄭增爵也經常邀請郭定國和其他工友一起到鼓浪嶼游玩。
“永強有個小相機,在當時算是奢侈品了,每次出去玩,他都會拍照,然后自己洗相片。而增爵還會把家里買的新衣服拿出來,分給大家穿上再拍照。想想當時真是美好。”郭定國說。而遺憾的是,由于年代久遠,這些老照片現(xiàn)在已經找不到了,他現(xiàn)在與陳永強也失去了聯(lián)系。
都曾多次打聽對方消息
得知被人尋找興奮感動
“印象中的郭定國,還是那個身高一米八、瘦瘦高高的小伙子”
1975年,中華塑料廠由公社辦廠改制,鄭增爵和郭定國相繼離職,后來各自都搬了家,就沒了聯(lián)系。
離職后,鄭增爵換了幾次工作,最后進入公交集團,成為99路車的司機,一直到今年1月份才退休。而郭定國也因為改制原因,離開了塑料廠,進入了一家私企,今年年底也將退休。
雖然失去聯(lián)系,但他們仍惦記著對方,多次向還有聯(lián)系的工友打聽對方的消息,但一直沒能再聯(lián)系上對方。
退休后,鄭增爵常懷念起往昔的時光。最近看晚報時,他常看到晚報幫助市民尋找到親友的新聞,又燃起了希望。他的來電內容被刊登在次日的《我要說》欄目上。
“我姐姐看到后,打電話給我,我當時一聽鄭先生,馬上就知道是增爵。”郭定國說,得知40年前的工友也在尋找自己,又興奮又激動:“真的很感動,居然還能通過晚報找回舊友!”
由于郭定國還在上班,所以他們約定找個時間再見面,好好聊一聊。“印象中的他,還是那個身高一米八、瘦瘦高高的小伙子,現(xiàn)在不知道什么樣了。”鄭增爵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