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活需要膽量加體力”
葛師傅帶著記者來到火化間,開始有條不紊地為一位逝者服務(wù)。
拿火化單、接遺體、開爐門、把遺體移上運尸車送進(jìn)爐內(nèi)、關(guān)爐門、點火、不時地翻動骨灰查看焚化情況……整個過程下來至少需要45分鐘。
“這是一個需要膽量加體力的活兒。”葛師傅微笑著說。
如果遺體裝在紙棺里,火化工們只需要將紙棺抬到運尸車上,按下按鈕,紙棺便會自動傳送入爐內(nèi)。如果遇上沒有裝在紙棺里的,他們則要把遺體抬出裹尸袋,再送至運尸車上,隔著裝尸袋和手套,他們還能觸摸到遺體。
無論如何,他們都會把逝者完好地抬上運尸車,讓逝者保有最后的尊嚴(yán)。
記者采訪那天天氣有點冷,可記者站在火化間里,卻能明顯感受到這里的溫度比外面高得多。
“焚化時,爐內(nèi)的溫度可達(dá)到700℃,爐外的溫度則達(dá)到40℃。冬天還好,夏天就比較麻煩了,穿著短袖襯衫還是會被汗水濕透。而且,還要不時地翻動遺體,觀察焚化情況,記錄設(shè)備運行數(shù)據(jù)。這需要近距離靠近火化爐,就更熱了。”葛師傅說,“不僅如此,由于焚化后的骨灰溫度很高,在收殮骨灰時,我們就算戴著手套有時還是會被燙傷。”
“這份工作是積善積福的”
雖然有家人的支持,但外界對這一行的偏見還是讓葛師傅感到無奈。
葛師傅平時喜歡網(wǎng)購,有時候買的東西寄送地址寫的是工作單位,本該送給本人簽收的快遞,快遞員常常只敢放在大門口的保安室,他們得抽空自己去簽收領(lǐng)取。
一次在路上的刮擦事故更是讓葛師傅哭笑不得。那天,他如平日一樣從海滄開車到集美上班,路上,旁邊車道的車想要強(qiáng)行并道,最后兩車發(fā)生了刮擦。交警判斷對方司機(jī)負(fù)全責(zé)。對方聽說葛師傅在殯儀館上班,連連說怪不得自己今天這么倒霉。葛師傅只能一笑置之。
在殯儀館工作,還需要面對的一大難題就是逝者家屬的“情緒失控”。葛師傅說,有時也會遇到一些逝者家屬發(fā)脾氣,每當(dāng)這時,他們都默默忍受。
“只要世界上有生老病死,就需要我們來做這份工作,我覺得這份工作是積善積福的。”葛師傅一邊用長長的鉤子翻動著火化爐里的遺體,一邊對記者說,對這份工作,他會堅守,做好塵世間最后的擺渡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