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是第45個世界糧食日。在我國,水稻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石,廈門在水稻產業(yè)的研究上,也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目前,廈門大學成功育成近20個優(yōu)質水稻品種,其中多個品種大面積推廣種植。與此同時,廈門的鄉(xiāng)村創(chuàng)新探索,拓展“農業(yè)+文旅”模式,打造出一批飄著稻香的新業(yè)態(tài),為鄉(xiāng)村發(fā)展注入新活力。
廈大育成近20個優(yōu)質水稻品種 多品種落地農田
在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實驗室里,學生們正圍繞水稻開展遺傳育種研究。他們會對目標性狀開展基因定位、克隆、分子標記,最終實現(xiàn)有益基因的快速聚合,提高育種效率。
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 鄭景生:(水稻)有些品種一些性狀選擇,眼睛看不出來,或者眼睛看不準的。利用實驗室里這個生物技術,然后再去選擇和它相關性狀植株,和田間結合起來,當然是綜合選擇,不單單要抗病、抗蟲、優(yōu)質、耐高溫,幾個性狀結合起來,才在生產上比較有用。
鄭景生說,在閩南地區(qū),許多人的一天都是從一碗熱騰騰的粥開始的,不論是節(jié)慶的甜糯八寶粥,還是日常的海鮮咸粥,一碗粥已經深深融入閩南人的飲食生活。粥要煮得好吃,關鍵在于米。2023年,研究團隊成功育成了“佳禾165”常規(guī)稻新品種,也是國家一等優(yōu)質米,不僅品質好、產量高、抗病性強,農民種植后還可以篩選留種,節(jié)省種植成本。更重要的是,這個品種的米,煮粥軟糯香甜,符合閩南人飲食習慣和口味偏好。這幾年,同安、漳州等地,已經實現(xiàn)了大規(guī)模種植。
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 鄭景生:2023年入選了福建省農作物主導品種,種植面積在廈門這邊會多一點,在漳州那邊也比較多。
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水稻遺傳育種研究團隊已經成立四十多年了,先后育成“佳禾早占”、“佳輻占”、“佳禾165”等近20個優(yōu)質稻新品種。目前,研究團隊也把抗稻瘟病、抗稻飛虱等新技術結合到常規(guī)稻品種中,守護糧食安全,提升稻米品質和田間適應性。
稻香咖啡工作人員 王洪嬌:稻香咖啡特色是米漿拿鐵,這款我們用水稻的衍生產品米漿,和咖啡做結合,打造出來的一個爆款產品。
米漿拿鐵“出圈” “農業(yè)+文旅”激活鄉(xiāng)村經濟
在同安上陵村,水稻正以一種新的方式走進大眾視野。在村里的稻香咖啡店,招牌產品米漿拿鐵在社交平臺上成功“出圈”,這杯充滿田園想象力的飲品,吸引眾多市民游客專程來打卡。
消費者: 我是小紅書刷到,朋友剛好有去過,我就過來看一下,這邊環(huán)境挺不錯的。米漿拿鐵,喝下去就感覺站在稻田里面一樣,和外面喝的那些果汁咖啡不一樣,很醇厚的感覺。
上陵村有300畝水稻田,年產量達20萬斤,立足這個本地特色,去年起,上陵村在保障糧食安全、提高種植效率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探索“水稻農業(yè)+文旅”發(fā)展路徑,以本地特色水稻為核心IP,打造“稻香上陵”文旅品牌,包含稻香咖啡、稻禾民宿、農耕研學體驗等多元業(yè)態(tài)。這種新的探索延伸了農業(yè)產業(yè)鏈,將傳統(tǒng)農田變成可看、可玩兒、可體驗的文旅空間,既守住了稻田里的糧食根基,又激活了鄉(xiāng)村經濟。據統(tǒng)計,2024年2月以來,有近10萬人到上陵村游玩體驗,截至到2024年年底,已為村集體帶來6萬元的經濟收入。(來源: 特區(qū)新聞廣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