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授粉后的椰棗(左)比授粉前(右)要大許多。

▲廈門街頭的海棗樹。

▲工作人員對海棗樹進行養(yǎng)護。
臺海網(wǎng)9月22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陳婧琳 沈華玲 文/圖 通訊員 劉海桑)漫步在廈門街頭,高大挺拔的海棗樹異常醒目,是廈門市民眼中熟悉又親切的行道樹,而它的果實——椰棗,每逢夏秋之交,一串串金黃綴滿樹干,更成了街頭吸睛的“網(wǎng)紅果”,觀賞價值拉滿。近日,廈門科研人員首次通過人工授粉,讓海棗樹成功結出甜味果實與可育種子。
這一突破不僅讓海棗樹有望實現(xiàn)廈門本地化栽培、成為新型特色果樹,未來量產后還可能改變國內椰棗依賴進口的局面。
促成這一轉變的,是福建省亞熱帶植物研究所園林與生態(tài)研究中心海棗課題組的科研團隊。福建省亞熱帶植物研究所三級研究員劉海桑介紹:“經(jīng)過探索,我們在廈門通過人工授粉技術,讓海棗樹結出了兼具觀賞與食用價值的椰棗。授粉前,這些椰棗長度不到4厘米,果實小且口感澀,授粉后,這些椰棗長度最長可達 6.4厘米、直徑可達3.4 厘米,是目前所知國內最大的椰棗。這也說明海棗樹在廈門完全可以作為果樹進行栽培和育種。”
海棗樹又名伊拉克蜜棗、棗椰,是棕櫚科海棗屬的常綠喬木,椰棗是海棗樹的果實。劉海桑介紹,廈門是國內海棗大樹數(shù)量最多的城市,多為20世紀60年代或更早從國外引進種植,粗略統(tǒng)計有上百棵,分布在環(huán)島路、鼓浪嶼、廈門大學、中山公園等區(qū)域。然而,長期以來,由于海棗樹為雌雄異株植物,且缺乏適宜品種,本身無法通過扦插、嫁接繁殖,其果實大多無種子,果肉帶著澀味,僅能作為園林景觀,食用價值未得到開發(fā)。如今,人工授粉技術的突破,打破了廈門椰棗“只能看不能吃”的局限。
要讓椰棗走向產業(yè)化推廣,規(guī)?;N植是亟待突破的關鍵難題。目前,我國椰棗消費全部依賴進口,主要來自沙特、阿聯(lián)酋和伊朗等中東和北非國家。劉海桑表示,少量人工授粉只能獲得少量的椰棗,若能解決規(guī)?;N植的難題,實現(xiàn)椰棗產業(yè)化推廣,市民將有機會品嘗到真正的“廈門產”椰棗。屆時,椰棗這一街頭“網(wǎng)紅果”,將以全新姿態(tài)走進千家萬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