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永祿

▲《怒海余生》中記載了當年沉船背后的故事。

◆鄭席珍整理搜集而來的相關歷史資料。
臺海網9月3日訊(導報記者 錢玲玲/文 陸軍航/圖 實習生 鄭言行)“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之際,我想起了我的父親鄭永祿。他曾參加臺灣抗日名將李友邦先生領導的‘臺灣義勇隊’,積極參加抗日斗爭。”近日,本報收到老讀者鄭席珍寄來的一封信,深情回憶其父參與抗戰(zhàn)的往事。“1945年,臺灣義勇隊中有15人遇難犧牲,我父親也是其中一個。”在鄭席珍家中,她向導報記者講述了其父親壯志報國的英勇事跡。她說,那是一段臺灣同胞和祖國人民共同抗日、保衛(wèi)祖國的愛國歷史。
從上學時起 就積極參加抗戰(zhàn)活動
看到導報記者到來,鄭席珍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個相框,里面裝著父親留下的唯一一張老照片。畫面上的鄭永祿,年輕、帥氣,在那段飽含家國情懷的英勇歷史中,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30歲。
那一年,鄭席珍年僅一歲,還是個襁褓中的嬰兒。“在我長大后,從家人和親友的講述中,我慢慢了解到父親的光輝事跡。我二舅識字,父親在參加抗戰(zhàn)活動的那些年,陸陸續(xù)續(xù)有和我二舅通信。”
記憶的閘門緩緩打開。1915年,鄭永祿出生在晉江清蒙村。1933年,他考上了永安師范學校,受到閩西革命根據地進步思想影響,他經常參加學生會活動,積極參加抗日宣傳工作,還與共產黨的地下組織建立了聯(lián)系。
畢業(yè)后,鄭永祿回到泉州,在一所小學當老師。“我二舅說,他很活躍,經常參加宣傳抗戰(zhàn)的會議,還去泉州街上貼傳單,號召民眾共同抵抗侵略。”“1943年,我僑居菲律賓的祖父在居住地被日軍飛機炸死,國仇家恨之下,父親毅然報名參加了李友邦的臺灣義勇隊。”鄭席珍說。
結識李友邦 攜手臺灣同胞共同抗日
時鐘往前回撥。1906年,臺灣抗日名將李友邦出生于臺灣蘆洲,祖藉福建同安。李氏家族的忠孝愛國傳統(tǒng)給李友邦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1924年,響應孫中山先生的號召,李友邦入讀廣東警衛(wèi)軍講武堂(后歸并黃埔軍校第二期)。求學期間,因愛國臺灣青年的身份受到孫中山先生的賞識,受命擔任國民政府“臺灣地區(qū)工作委員會”負責人,聯(lián)絡兩岸愛國臺胞開展反日工作。
日本侵略中國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國人民投入抗日斗爭。李友邦提出“保衛(wèi)祖國、收復臺灣”的口號,1939年2月在浙江金華成立了以臺胞為主的“臺灣義勇隊”,廣泛開展抗日活動。
“我們是抗日的義勇軍,是臺灣民族解放的先鋒隊。要把日寇驅出祖國,要把他在臺灣的鐐鎖打碎。為正義抗戰(zhàn),保衛(wèi)祖國,解放臺灣……”這首由臺灣義勇隊秘書張一之(中共黨員)作詞、著名音樂家賀綠汀譜曲的《臺灣義勇隊隊歌》,被隊員們唱得熱血沸騰,傳遍大街小巷。
1942年10月,李友邦帶領臺灣義勇隊來到福建,在閩北、閩西南等地繼續(xù)抗日斗爭。1945年初,鄭永祿在永安結識了李友邦,毅然加入臺灣義勇隊。“臺灣同胞和大陸人民從一開始就是一起抗日,本來就是一家人,充分體現(xiàn)了兩岸一家親。”鄭席珍說。
赴臺執(zhí)行任務 15人不幸壯烈犧牲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14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zhàn),終于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
為了推進臺灣重建工作,李友邦決定盡快派遣分隊赴臺,堅決維護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和領土完整。鄭永祿因精通英語、日語和閩南語,此前常參與對敵政治瓦解和搜集情報工作,被編入第二批先遣隊伍。
1945年11月7日下午4時,這批赴臺的義勇隊共72人,乘坐“華光輪”從廈門港太古碼頭啟程赴臺。不料,由于船只年久失修,出發(fā)不久又遇到臺風,因進水逐步解體,漂到漳浦縣龍尾村六鰲澳沉沒,包括年僅30歲的鄭永祿在內,共有15人壯烈犧牲。
“華光輪”遇難的消息,是二舅從當時泉州的報紙上看到的。半年后,李友邦托人給鄭席珍一家?guī)硪环庑藕?00元舊幣。信是寫給“鄭永祿夫人”的,里面是“鄭永祿烈士為國捐軀,死得其所,切望節(jié)哀保重”的慰勉之辭。
追尋40多年 終獲父親遇難詳情
“關于父親遇難的詳情,我們始終不得而知。”鄭席珍回憶說,為了追尋真相,她找了40多年。后來通過福建省檔案館的資料,確認了父親是臺灣義勇隊(后升格為臺灣義勇總隊)犧牲的隊員之一。
直到2000年,在廈門臺盟的幫助下,鄭席珍與李友邦夫人嚴秀峰女士取得了聯(lián)系。嚴秀峰專程來到廈門與鄭席珍會面,并帶來了臺灣義勇總隊內部回憶錄《怒海余生》等資料。鄭席珍這才知曉了沉船背后的故事。其間,嚴秀峰還專程探望了當時正在住院的鄭永祿夫人。
2004年,鄭席珍前往漳浦縣龍尾村六鰲澳,在“華光輪”沉船地點追尋父親的足跡。她了解到,海難后,當地人曾打撈遇難者遺體,安葬于六鰲澳一處高坡并立碑紀念,可惜歲月流逝,烈士遺蹤如今已難以找尋。
解放后,在黨和政府的關懷幫助下,鄭席珍努力學習,于1962年考上了大學,畢業(yè)后分配到廈門參加工作,為廈門的城市發(fā)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此時此刻,我想起那些為民族解放而英勇斗爭的先烈,想起為國捐軀的父親,內心感慨萬千。走進新時代,我們更要不忘歷史,不忘推進祖國統(tǒng)一,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鄭席珍激動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