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走在公園、步道上時,可能會看到身旁一些植物上長出了一些“柳絮”,走近看,這些“柳絮”還會跳躍。這些“柳絮”究竟是什么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在東坪山梅海嶺的一片灌木叢里,不少植物上都可以看到這種白色毛絮物,遠看像是從枝干上長出的“柳絮”,但記者走近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這些“柳絮”還會移動、跳躍。林業(yè)專家告訴我們,這些“柳絮”其實是廣翅蠟蟬的若蟲,也就是廣翅蠟蟬小時候的樣子。廣翅蠟蟬若蟲身上的絮狀部分,是它們的“保護傘”。

市綠化中心林業(yè)高級工程師 樊改麗:這是它們分泌的一種蠟質(zhì),它就把自己偽裝成一種毛絮,防止其他的天敵昆蟲來捕食它。一只天敵昆蟲捕食到它的時候,如果吃到它的尾巴這種絮狀,其實吃一口感覺沒什么味道,它們就不會再繼續(xù)捕食它。
林業(yè)專家介紹,廣翅蠟蟬是一種刺吸性害蟲。每年的5到7月,我們可以在一些公園以及步道、綠化帶等地方看到廣翅蠟蟬的若蟲,它們一般會群居在薔薇科、山茶科的植物上,并在葉片上直接取食。
市綠化中心林業(yè)高級工程師 樊改麗:它通過口針刺吸到植物的葉片,吸食里面的汁液,嚴重的話可能會對植物造成這種葉面卷曲,它分泌蜜露會產(chǎn)生一些煤污病,會造成一些光合作用減弱,嚴重的話可能造成植物死亡。

林業(yè)專家說,根據(jù)監(jiān)測,今年廣翅蠟蟬的數(shù)量并不多,沒有形成大范圍的災害。雖然廣翅蠟蟬對植物會產(chǎn)生一定影響,不過對人類健康并不會造成威脅。但廣翅蠟蟬的后足具有超強的爆發(fā)力,最高可彈跳一米,碰到危險時,就會跳躍逃走,所以專家建議市民在路上看到廣翅蠟蟬若蟲時,最好不要靠近觸碰,避免它四處擴散。
市綠化中心林業(yè)高級工程師 樊改麗:它不會分泌毒素,也不會主動去攻擊人類,所以它對我們的人體身體健康是不會造成什么影響。如果大家看到很多的話,盡量也是跟它保持遠一點的距離,也不要用手觸碰它,讓它隨意擴散。
來源: 特區(qū)新聞廣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