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范壽春。
今年的清明節(jié),我的恩師已經(jīng)離開了我們。
3月7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講古”代表性傳承人、“金榜講古場”創(chuàng)始人范壽春先生逝世,享年97歲。
作為范老師的首位徒弟,我與老師的師徒情誼無比深厚。老師的離去,我的心情十分沉重與悲傷。
我想,把“講古”藝術傳承好,讓老師畢生的文化遺產(chǎn)在新的時代煥發(fā)新的光彩,是對老師最好的告慰。
拜師范壽春,“90后”走上講古的道路
作為一名“90后”,小的時候,我的臺灣祖母常給我講各種閩臺的民間故事。祖母只會閩南話,她的故事帶著我徜徉于神奇的神仙鬼怪世界,也萌發(fā)了我要“當一回講古人”的想法。
我和鄰居哥哥借了一本繪畫本,看不懂字,就自己看圖說話。祖母成為我最忠實的聽眾。自此,我與講古結下了不解之緣。
后來,我在活動中認識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講古”代表性傳承人范壽春老師。16歲那年,我正式拜會范老師。在他家里,老師看了我一段表演,感覺我很有講古的天賦,主動提出要收我為徒。
當時,我又驚又喜!那天,我倆恰好都穿著唐裝,我給老師敬了茶,特別簡潔地行了拜師禮,成了范老師的首位徒弟。范老師跟我說:“我的學生可以有很多,但是徒弟,你是第一個!”
正是這次機遇,讓我重新認識了“講古”這一門古老的曲藝藝術,也讓我正式走上了傳承講古的道路。
生命的最后階段,老師一直致力于“傳承”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如何把講古傳承下去?在這方面,范老師有著超前的思維。
他是講古人,卻從不因循守舊。他說,講古也要跟上時代發(fā)展,現(xiàn)在有了短視頻,有了AI技術,我們要把這些新技術應用起來,甚至可以讓AI來講古??!
在范老師身上,我看到了藝術常青的活力。他教導我們傳統(tǒng)文化要守正創(chuàng)新,如果不與新的時代相結合,那就必然要被淘汰;他鼓勵我們一定要緊跟時代脈搏,扎根于人民,成為新時代的講古藝術傳承者。
在生命的最后階段,范老師一直致力于“傳承”。從80多歲開始,老師就將自己的藏書和資料分批贈送給我們;到了90多歲高齡,他即便已經(jīng)腿腳不便,也仍然堅持在幕后為我們寫故事、寫劇本,為藝術創(chuàng)作做奉獻。
2023年9月24日,范老師最后一次公開參加講古活動。那天,他把象征廈門講古仙傳承的折扇與有百年歷史的醒木道具正式傳給了我,寓意薪火相傳。如今,老師走了,我一定會帶著老師的期許把講古傳承好。
老師指導的最后一部作品,今年將搬上舞臺
后來,我也有了自己的徒弟。每一年,我都會帶我的徒弟們去看范老師。他很愛護我們晚輩,我們也總是能從他身上汲取營養(yǎng)。
我最后一次見范老師,是今年1月21日,我?guī)е降苋タ此?,給他拜年。看到徒孫們來了,范老師很高興,還將自己的講古作品送給孩子們學習。
盡管年歲越來越大,但是范老師無懼死亡。他已經(jīng)把自己想做的、該做的、能做的事情都完成了,沒有遺憾,能坦然面對一切。去年,我們還完成了國家級非遺影像制作計劃,把范老師最重要的口頭文學和影像都記錄了下來,他最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已經(jīng)得到了很好的傳承。
正是他的這份堅守和情懷,讓我們下一代可以把講古藝術傳承下去。我也很高興地向老師匯報,今年,我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講古”的廈門市代表性傳承人,晉升為福建省代表性傳承人。范老師常常跟我說,講古不能光說故事,更是要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我計劃把“廈兒團”的故事搬上舞臺。范老師一直很注重家國情懷,這是他指導我的最后一部作品,我一定要好好完成,讓更多的人知道廈門英雄兒女的故事,也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廈門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海峽導報記者 錢玲玲 整理 李志勇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