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3月17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余健平 通訊員 艾存博 張晶晶)3月15日下午,隨著起重船吊臂緩緩降落,重約3000噸的主線橋梁右幅35號預制墩臺與海上樁基實現(xiàn)毫米級精準對接。至此,廈金大橋(廈門段)項目首個預制墩臺吊裝作業(yè)圓滿完成,標志著項目海上主線橋梁進入裝配化施工新階段,開啟項目建設“陸海協(xié)同、智能拼裝”快速實施模式。
廈金大橋(廈門段)項目起于廈門本島,終點設互通接入廈門翔安國際機場,同步建設翔安支線,路線全長17.34公里,翔安支線長2.275公里。
墩臺是橋梁的支撐部位,用于支撐橋梁的上部結構,確保橋梁能夠穩(wěn)定地承受各種荷載。項目全線共85個墩臺(187個構件)在項目墩臺預制廠預制,再拖帶至海上施工現(xiàn)場進行吊裝。首次吊裝的墩臺為劉五店航道東側非通航孔橋墩臺,長18米、寬13.8米、高13.4米,墩臺自體重2911噸,止水鋼套箱和其他附屬結構等,總重量約3000噸。
要在海上將重3000噸的龐然大物吊起精準定位不是件易事。海上吊裝面臨風浪、潮汐、惡劣天氣等多重影響因素。此次,建設方廈門路橋工程公司攜手中交二航局為吊裝配備了國內最大雙臂架變幅式起重船“二航卓越”執(zhí)行吊裝任務。
中交二航局廈金大橋(廈門段)A2標段總工程師唐棟梁介紹,墩臺吊起后,要與復合鋼管樁完成嚴絲合縫的連接。這一動作,由特大預制墩臺智能化調位系統(tǒng)將傳統(tǒng)人工調整升級為“海上數(shù)字大腦”自動糾偏,攻克浪涌擾動下千噸級預制構件動態(tài)糾偏難題,實現(xiàn)“一次吊裝、精準落位”。
廈金大橋(廈門段)項目首個預制墩臺的高精度吊裝,驗證了項目智能建造裝備的適用性,為后續(xù)海上大規(guī)模預制墩臺連續(xù)安裝作業(yè)提供了標準化技術示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