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6月19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朱黃 鄭麗金)一代大師黃永玉先生6月13日逝世,他生前的最后一次藝術展在廈門舉辦。鮮為人知的是,身為湘西人的他竟會一口流利的閩南話,并在離開廈門70年后仍然使用閩南話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黃永玉于2013年出版的《無愁河的浪蕩漢子》中,有意識地用上閩南方言進行創(chuàng)作,文中出現(xiàn)大量閩南話對白,甚至將閩南歇后語信手拈來。而黃永玉文學夢想的起步,就在廈門集美學校的圖書館里。
80年前,集美中學聘請了一批優(yōu)秀的畢業(yè)于國內(nèi)外著名大學藝術專業(yè)的老師,這些老師給予黃永玉很多藝術上的指導,也是他走進木刻、雕塑等藝術殿堂的領路人。其中,莆田籍老師朱成淦,對他影響深遠。在朱先生的影響下,黃永玉加入了當時的木刻協(xié)會。
知道黃永玉去世的消息后,他的啟蒙老師朱成淦先生的后人十分傷感。昨天,朱先生的外孫宋先生接受導報采訪時表示,他外公朱成淦去世后出版的畫冊,由黃永玉老師親自作序。朱成淦生前曾對外孫提過黃永玉。“我外公說,上學時黃永玉老師的考試成績一般,留級了很多次。但他很喜歡泡在學校圖書館,喜歡看國內(nèi)外的經(jīng)典名著。我外公就偷偷安慰黃永玉老師:‘沒什么大不了,長大并不靠那些東西;你看我從小是個一百分學生,長大從事美術,幾時用過三角幾何?’外公這句暖心的話開導了少年時代的黃老師,也讓黃老師記了一輩子并寫入回憶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