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12月11日訊 據廈門電視臺報道 在特區(qū)建設的火熱年代里,廈門不少酒樓推出的新菜式,在當時不僅豐富了味蕾,更驚艷了時光,成為人們久久無法忘記的“特區(qū)味道”,10日的《特區(qū)記憶》,我們就帶您在記憶里尋味。
廈門賓館原廚師長 陳智靈:1983年,當時我還是屬于廚工,這個也可以說是在廈門的第一場“國宴”。做了很多蘿卜雕、白鷺、熊貓來做成筷架,春花鱸魚魚肉打完以后,與筍絲蒸,蒸出一個顏色出來,百花迎賓,有雞絲、有蝦球,漂亮的這種形式來迎接客人。以前的菜是粗而精,塊要大,現在的菜,精而細,好看好吃。我們大家在求新求變的享用中,我們的生活,也隨著城市發(fā)展,越來越有滋味。
原綠島大酒樓特三級宴會主廚 陳永川:綠島百花脯,采用了不同的手工制作、雕刻,它的用料,菌類、海鮮、雞鴨魚肉,在當時是比較豐盛。華僑相對來講比較有錢的人,都來綠島,吃這些高檔的菜肴,能在綠島定下一個酒席,也是蠻氣派的。上個世紀50年代初,廈門只有幾家大的酒樓酒店,經歷了改革開放,廈門餐飲行業(yè)走向市場,機制也比較完善,廈門市人民,喜歡什么口味,喜歡什么檔次,在廈門各個角落都能找到。
原好清香酒樓總經理 曾華益:改革開放我們外派,國外都跑了很多,看到心里很不舒服,咱們的餐飲怎么還是那樣。1985年,就把好清香重新翻修,把菜品的質量、擺盤、顏色、口味都要往上提升,鷺島風味香(當時)一天至少賣一百份以上,地瓜棗、土筍凍、蔥糖卷,因為廈門的小吃都在馬路邊,我把它匯集起來,在宴席上上,人家客人就說:“哇,這道菜,這么豐富!”。改革開放以前,菜品差不多一樣,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粵菜川菜淮揚菜等等開發(fā),各種模式發(fā)展,廈門菜肴越做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