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3
甘于奉獻
舍小家為大家 把最美青春獻給枋洋
在枋洋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過程中,建設者們舍小家為大家,用奉獻書寫無悔人生,譜寫新時代水利工程輝煌樂章。
2014年11月,市水利局干部黃聰龍根據組織安排,到市枋洋辦掛職工作,這意味著他要長期駐扎在枋洋項目一線,無法照顧家庭。彼時,他的小孩在廈門剛上小學,放學后,只好寄放在晚托班,后來他的愛人也辭掉在泉州的公職,來到廈門重新找工作,同時照顧小孩。如今,一轉眼,黃聰龍的小孩已經快小學畢業(yè)了。“長期不能陪伴家人,心里難免慚愧。”黃聰龍說,“每次孩子問起來的時候,我就說爸爸在搞新水源工程建設,是為了讓廈門用水更有保證,我相信,她長大后一定能理解。”
今年31歲的王鐸銘,是地道的枋洋人,在枋洋工程一干就是7年多。“考上大學后,本以為自己終于走出了枋洋的大山,沒想到,在外面‘兜’了一圈,畢業(yè)以后又回來了。”王鐸銘笑著說,不過,對他來說,回到家鄉(xiāng)參與水利工程建設的這些年,是青春無悔的選擇。王鐸銘的家,距離枋洋工程項目部不到3公里,開車不過幾分鐘,但自從參與項目建設后,他就成了一個“不著家”的人,平時更多住在項目部,經常路過家門口,也不進去。2017年夏天,工地上的事情多,他隔了好幾個星期才回家,曬得黑乎乎的,2歲多的女兒差點都認不出他來了。
2011年,剛從武漢大學畢業(yè)的張瓊飛,放棄大城市條件舒適的工作,主動加入“引水大軍”,在四面環(huán)山的施工現(xiàn)場長期駐扎下來。時間稍縱即逝,從一個初出茅廬的小伙子,到步入而立之年,成為中堅力量,張瓊飛參與和見證了枋洋水利樞紐工程一個又一個重要時刻,他把最美的青春獻給了枋洋。
張瓊飛在工地上收獲了愛情,他的愛人周穎也是枋洋工程項目部的一員,成了一對“革命伴侶”。和大部分80后小夫妻不同,張瓊飛和周穎的蜜月旅行,就是“在工地附近轉轉”,婚后的大部分時間,也是在工地上度過。作為工程部副經理,張瓊飛每天早出晚歸,深入隧洞施工一線,遇到爆破時,隧洞里面黑煙很難散掉,戴著厚厚的口罩進去,出來時兩只鼻孔還是附著一層黑灰。對于丈夫的忙和累,作為妻子的周穎很少埋怨,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
大山里的生活,是單調的,而施工環(huán)境,更是艱苦。溪口至許莊引水隧洞埋深較深,最深處達地下700米。受地熱影響,洞內溫度常年保持在30℃以上,作業(yè)環(huán)境非常惡劣。施工單位浙江隧道工程公司技術負責人吉燎原回憶說,由于溫度高,整個隧洞就像一個“桑拿籠子”,即使是冬天,也是如此,“在里頭站個10分鐘,汗水就會從頭頂一直往下滲,很快就把全身澆透。” 由于開挖洞徑較小,大型機械難以施展拳腳,施工作業(yè)十分不便,千余名工作人員就是長期在這種條件下輪替作業(yè)的。

2019年2月28日,枋洋水利樞紐工程上存水庫大壩,工人們進行封頂施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