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日軍在廈門登陸。鼓浪嶼在廈門西南,孤懸海中。
當年被日軍占領(lǐng)的“鼓浪洞天”,該處可控制廈門全市。
1938年,日軍統(tǒng)治下的中山路滿目瘡痍。
血淚歷史中的守望與相助
還原一九三八年的鼓浪嶼
……
收容難民
一切你能想到的建筑,幾乎都收容了難民。鼓浪嶼人滿為患,學校、廟宇、戲院、教堂等都成為了收容所,居民的空閑樓房也都盡量為難民提供住宿。當時鼓浪嶼的大建筑物如八卦樓、西林等都住滿難民。
- 黃家渡難民收容所
國際救濟會在黃家渡空地搭數(shù)座竹棚作難民宿舍,難民自帶被席,夜晚睡于潮濕的地上,雖然飽受蚊蟲咬叮,但終歸是有了棲身之地。
- 毓德難民收容所
曾任毓德難民收容所管理主任的朱鴻謨先生回憶說,起初,難民們在操場邊上燒飯,黑煙滾滾,廁所里到處都是大小便。師生們堅持輪流半天上課,半天服務(wù)難民。高峰時期,毓德女中曾經(jīng)收容了1300名難民住校,直到同年9月5日難民才全部遷出。
- 懷仁女子中學
許多帶著嬰兒的母親,倉惶逃難,受到驚嚇,加上非常饑餓,常常沒有奶水。救濟會在懷仁女子學校設(shè)立育嬰處,收容嬰兒和母親,為她們提供煉乳,挽救了一些無辜的幼小生命。
提供飲食
最初,鼓浪嶼救濟會發(fā)給難民白米,讓他們自己做飯吃,但是因為缺乏做飯需要的柴薪,難民又大多沒有帶炊具,即使分到米也無法做飯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