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廈門4月6日電 (記者 陳悅)近幾天來,與法國科考帆船Tara號(塔拉號)在廈門的“握手”,讓廈門大學科考船“嘉庚”號成為“網(wǎng)紅”。
“4天前,“嘉庚”號和塔拉號的海上相遇,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吸引了300多萬人次觀看,廈大近海海洋環(huán)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戴漢民院士欣慰地對記者說,提升民眾海洋意識,推動民眾對海洋科學的關注,正是這次中法科技交流的重要目的之一。

嘉庚號船長在聚精會神駕駛船舶準備和塔拉號會合?!£悙?攝
其實,這也是“嘉庚”號名字的由來——廈門大學創(chuàng)辦者陳嘉庚長久的心愿。“嘉庚”號和塔拉號的這次相遇,也正逢他創(chuàng)辦廈門大學97周年之際。
“嘉庚”號建造項目技術總負責人王海黎告訴記者,“力挽海權(quán),培育專才”一直就是陳嘉庚先生不忘的“海洋初心”。早在廈大創(chuàng)辦之前,陳嘉庚先生就在集美興辦航海、水產(chǎn)專科學校;廈大創(chuàng)辦后也一直重視海洋學門,并于1946年在中國首創(chuàng)海洋學系。
王海黎說,當“承載廈大幾代人夢想”的現(xiàn)代化科考船命名之際,必然是將“嘉庚”書寫在船舷之上。
他還告訴記者,“嘉庚”號從夢想變?yōu)楝F(xiàn)實的過程中,也是廈大的校訓“自強不息,止于至善”的體現(xiàn)。
以一所大學之力,建造一艘在“同噸位等級下,技術水平達到世界前列”的3000噸級科考船,是一個頗為艱難的過程。王海黎告訴記者,除了廈大自身傾力而為,“自強不息”,廈大很多校友發(fā)揮校主捐資興學精神,慷慨解囊,也是“嘉庚”號得以建成的重要因素。為此,在“嘉庚”號上,還特意辟出空間,展示捐資校友的名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