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6日子時,饒宗頤先生在睡夢中走完一生,駕鶴西去。
饒宗頤出生于1917年,字伯濂、伯子,號選堂,又號固庵,廣東潮州人。中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jīng)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

饒宗頤先生
他出身書香名門,自學而成一代宗師。其茹古涵今之學,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經(jīng)史子集,詩詞歌賦,書畫金石,無一不精;其貫通中西之學,則甲骨敦煌,梵文巴利,希臘楔形,楚漢簡帛無一不曉。人謂“業(yè)精六學,才備九能,已臻化境。”
同時期的大師不惜吝贊:他與錢鐘書并稱為“南饒北錢”,錢鐘書說他是“曠世奇才”;他與季羨林齊名為“南饒北季”,季羨林說他“心目中的大師就是饒宗頤”;金庸說“有了饒宗頤,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國外把他譽為“東洲鴻儒”、“漢學泰斗”、“東方達·芬奇”,學術(shù)界更是尊他為“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

饒宗頤和季羨林
不少人將饒宗頤與王國維、陳寅恪相比,認為他們在治學上既博且深,在許多領域開風氣之先,但饒宗頤在藝術(shù)上的成就卻是獨一無二的。饒宗頤精通古琴,善于詩賦,書畫作品更是清逸飄灑、自成一家。隨年歲日長,他的書畫作品越來越精到,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一種與前人全然不同的風貌。
師古人,師造化,得心源,他在技法上已經(jīng)從心所欲不逾矩,而他的性情與人生觀,也圓通無礙地融在畫中,使其畫作成為了傳說中極其罕見的學者畫。因為熟悉甲骨學、敦煌學,在他的書法之中又融入了許多古文字筆法。

饒宗頤畫作《芙蕖和蕊落幽香》

饒宗頤書法《明月三五 美酒十千》
饒宗頤平生最欽佩莊子的“參萬歲而一成純”,這句話出于莊子的齊物論,齊物論的主要思想是將多與少、一萬年和一瞬間,都看成同一回事,把一萬年的精華提煉為純度很高的一瞬間。
他有一套自己的“饒功”,是一種瑜伽,一種打坐方法,有空就會在家練習。他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地,當我閉眼的時候,我就讓自己的思想任意翱翔,可以想到幾萬年、幾千里之外,此時我同天地融為一體,我已敲開了莊子的門。
他常對人言,做學問和做人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平常心態(tài),要“守株待兔”。不能急功近利。“積極追兔子的人未必能夠找到兔子,而我就靠在樹底下,當有兔子過來的時候,我就猛然撲上去,我這一輩子也不過就抓住幾只兔子而已。”
大師已逝,風骨猶存,2月1日上午,“絲路行者——饒宗頤教授書法作品展”在華僑博物院開幕。此次展覽共展出饒宗頤教授書畫作品百余件,堪稱書畫界的一次饕餮盛宴。

作品展開幕
說來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跟廈門早有淵源,1974年,他最早提出“海上絲綢之路”概念,那時廈門還沒有被批復為“經(jīng)濟特區(qū)”,是個小漁村;而今,廈門早已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zhàn)略支點城市,剛剛舉辦過“金磚會議”,萬眾矚目;現(xiàn)在,廈門能迎來他的書畫作品展,這是他獻給廈門的又一份“大禮”。
展覽地址在華僑博物院左翼展廳,歡迎廣大書畫愛好者及市民朋友們到場參觀品鑒。展期持續(xù)到3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