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海洋與地球?qū)W院教授焦念志當選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
廈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林圣彩課題組科研成果入選“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臺海網(wǎng)1月27日訊 據(jù)廈門日報報道 對于大學教授來說,歲末年初也是收獲的季節(jié)。近日,中科院院士、廈大教授焦念志當選2018年度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廈大生命科學學院林圣彩教授課題組一成果入選2017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而在此之前,世界級學術刊物《自然·生物技術》揭曉的“2016年20大轉(zhuǎn)化研究者”中,廈大夏寧邵教授和李少偉教授入選,這也是這一評選首現(xiàn)兩位中國大陸地區(qū)學者。本報2017年12月10日曾對此有詳細報道。

焦念志
為海洋微型生物正名
研究如何讓大海“吸入”更多碳,以應對氣候變暖
焦念志提出“海洋微型生物碳泵”(MCP)理論,MCP被頂級學術雜志《科學》評論為“巨大碳庫的幕后推手”
廈大校園網(wǎng)昨日發(fā)布消息說,中科院院士、廈大海洋與地球?qū)W院焦念志教授近日當選2018年度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本年度當選的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中還有在美國工作的7位華人科學家,焦念志是唯一來自中國單位的科學家。
焦念志主攻海洋微型生物生態(tài)過程及其資源環(huán)境效應。他的一項被廣泛認識的研究和暖冬有關。隨著全球變暖,人們逐漸認識到海洋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全球氣候的調(diào)節(jié)器。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遠超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量,多出來的二氧化碳到哪里去了?這個問題一度令人困惑,被稱之為“Missing carbon (丟失了的碳)”。后來才知道,原來這部分碳被海洋吸收了——海洋通過光合作用,從大氣中吸收了相當部分的碳,并將其固定于深海中,即海洋固碳。
要明白焦念志的研究,還得提到“海洋生物”。人們都知道海洋中有魚蝦貝藻,但很少人關注到海洋中無數(shù)個體極小、數(shù)量極大的微型生物。每升海水中的微型生物數(shù)量竟然和全球人類數(shù)量相當!
焦念志教授研究的對象就是這些看不見的海洋微型生物,認為這些海洋微型生物有著特殊的功能,在海洋固碳過程中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
他也成了為海洋微型生物正名的第一人——它們雖小,卻是“海洋主角”。焦念志因此提出海洋儲碳新機制——“海洋微型生物碳泵”(MCP)理論,MCP被頂級學術雜志《科學》評論為“巨大碳庫的幕后推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