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幾天時間,作為廈門史上規(guī)模最大、標準最高的新聞中心,廈門會晤新聞中心接待了境內外3000多名記者,也在他們心中留下了可圈可點的諸多細節(jié),留下了關于廈門會晤的美好記憶。
一贊 “小白鷺”服務好
參加過多次大型會議報道的三沙電視臺記者欒子洲,對廈門會晤“小白鷺”志愿者的服務贊賞有加。“志愿者分布廣、密度高,而且訓練有素、服務專業(yè),有時一個眼神相對,話還未出口,他們就上前主動問詢‘需要什么幫助’,給我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福建日報記者在新聞中心采訪境外媒體記者 游慶輝 攝
據了解,容納700多個座位的新聞中心工作區(qū),就安排有志愿者219名。志愿者分三班輪換,最早一班早上5點多就到位。
當記者使用完電腦后,志愿者馬上會清理電腦和桌面,以備下一名記者使用。每每回答完記者的詢問,還會加上一句“祝您工作愉快!”。聽到記者感嘆工作強度高、有點累時,志愿者還會建議,會晤結束后可以去鼓浪嶼走一走,欣賞廈門的風光。
二贊高科技 更便利
手機沒電,不是問題,只需填一張表格,在咨詢臺就可以借到數據線;想下載廈門會晤的圖片,有專門的圖片中心;兩個文印區(qū),配備了6臺彩色打印機、6臺電腦……
新聞中心工作人員及志愿者為記者介紹采訪安排事項 張永定 攝
來自澳門廣播電視集團的記者梁舒婷表示,新聞中心最驚艷的便利是多頻道插頭——可以直接用數據線錄音。為幫助來自全球各地的記者突破語言障礙,媒體公共工作區(qū)每個工位上都設有數字音頻面板,可以切換11種語言通道。公共信號收看、音頻信號收聽、互聯(lián)網接入等服務也一應俱全。
考慮到記者的物品寄存需求,新聞中心入口還設置了采用人臉識別技術的高科技儲物柜。存物時,正視識別窗口一兩秒,儲物柜就會打開。取件也很方便,按下“取”鍵,系統(tǒng)就會再次通過窗口比對人臉,識別通過后,對應的儲物柜就會打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