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中心里,3D全景采集等新技術頻頻亮相。廈門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鄭曉東 攝
炫酷高科技無所不在
走進廈門會晤新聞中心,無所不在的高科技令不少媒體記者大呼“炫酷”!
昨日上午,記者進入廈門會晤新聞中心的安檢區(qū)時看到,機器檢證替代了人工檢證。只要戴著記者證,不到1秒鐘,屏幕上就顯示人員的頭像和姓名,感應器同時對人臉進行識別,比對與真人是否一致。
在新聞中心,人臉識別技術無處不在。存包區(qū)內,記者再一次見識了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只要靠“臉”就能毫無壓力地存包和取包,不用像以前一樣繁瑣地取票或者投幣。
為了試驗人臉識別是否準確。記者先點擊“存”按鈕,離屏幕大約60厘米后,其自動對記者的臉部進行掃描,不一會兒,號碼為“19”的存包柜門就打開了。隨后,記者蓋上柜子,再點擊“取”的按鈕,還未等記者反應過來,19號柜門又自動打開。

國內外記者在新聞中心翻閱各類圖書資料。記者 陳理杰 攝
金磚明信片廣受歡迎
臺海網(wǎng)9月3日訊 據(jù)廈門日報報道 (記者 雷妤)各類圖書、音像制品、明信片……走進新聞中心的公共服務區(qū),會讓人誤以為到了圖書館。不過,在這里,你只要看見感興趣的書籍,不要猶豫,都可以帶走。
記者看到,書籍多種多樣,有《中國巨人的崛起》《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國大國的構建》等,還有與金磚有關的書籍。這些書籍被翻譯成三種語言,分別是英語、俄語和葡萄牙語。
除此之外,記者還看到了不少與廈門有關的元素,如《廈門親像一首歌》的音像制品、《詩畫廈門》和各類明信片。工作人員介紹,這里擺放的都是中宣部和外交部推薦的外宣品,和福建省委宣傳部推薦的外宣品。
記者注意到,最暢銷的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以及具有閩南元素的明信片,不到中午,幾乎已經(jīng)被一拿而空。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會根據(jù)每天的情況及時補貨,方便記者取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