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來“海絲”各國
成為民間友好使者
福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廖軍令說,史書的記載和現代的水下考古,均證明遠洋的福船是貿易船,是受老百姓歡迎的,載出中國的是陶瓷、絲綢、茶葉等,運進中國的主要是香料等。
目前,考古出水的三艘宋代古船,都是福船。第一艘是在泉州灣后渚港發(fā)現的,是遠洋回來靠岸的空船;第二艘是在廣東陽江發(fā)現的“南海1號”,是載貨出發(fā)航行在近海的;第三艘是永樂群島的“華光礁1號”,是載貨航行到深海,要去遠洋的。
為何宋朝的沉船多?廖軍令認為,這很正常,因為宋朝時福建海外貿易達到高峰,與海絲沿岸國家人民貿易極其繁榮,人員往來方便,而且當時遠洋船隊規(guī)模龐大,出事概率自然也高。
但是,古福船給中國和世界帶來的,更多的是福氣。越洋福船載著富含中國精美文化創(chuàng)意的瓷器和絲綢等商品,乘風破浪,給海上絲綢之路沿岸國家人民帶去古老中國有溫度的問候;福船回程載著沿岸國家滿是高雅香氣的香料和寶貝;福船是各國人民和平友好相處的民間使者。
有官方的重視,民間的生意自然就好做。宋朝設有專門服務貿易的機構和為航海提供支撐的官辦造船廠。
走出國門打拼
廈門人活躍絲路上
有兩類人會因貿易而遷徙:一是做貿易生意的人,二是諸如造船修船的人以及做工和捕魚的人等。古時候,阿拉伯人在泉州做生意,久居后與當地女子通婚,還在泉州建立清真寺。后來,阿拉伯人融入了當地,多元包容,和平相處,共同發(fā)展。鄭和下西洋前,還去靈山圣墓祈求平安。而隨商船去東南亞定居的福建人也很多,近現代廈門人從廈門港口出去的就更多了。廈門人下南洋諸國,與當地人民一起拼搏,和諧相處,共同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fā)展。
廈門人與琉球交往密切。據有關史料記載,同安人曾不下10次因海難或風大,導致所乘坐的商船被吹到琉球,有的船只被打破,船員受到禮遇并被護送回來。
清朝中后期,由于西方殖民者入侵和朝廷的限制,航行東洋和南洋的福建帆船數量已經不多。福建帆船在退出海外航線后,主要航行于中國沿海南北航線。
20世紀九十年代,廈門帆船雖在大海深處已鮮有蹤跡,萬噸貨輪卻成為廈門港的???。巨無霸的集裝箱船來了,豪華的郵輪也來了,廈門以新的高度,站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節(jié)點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