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八千年漆藝做起潮玩和電腦配件
什么會永恒?海可枯,石可爛,而一件漆器穿越千年,依然光彩奪目,琢磨如玉。漆藝文化也依舊在流傳。
百里千刀一斤漆。中國是大漆藝術的發(fā)祥地,至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從井頭山遺址8300年前的黑漆木器,到漢代馬王堆 “黑地紅紋” 漆器,再到廈門漆寶齋的閩南主題漆器,大漆作為核心原料,穿越時空,跨越地域,作為“文化紐帶”和“可視化載體”而存在。
大漆被認為是大自然的饋贈。它是漆樹分泌的樹脂狀液體,含有漆酚、漆酶等物質。剛從漆樹上割取下來的生漆經(jīng)過“熟化”,被用于漆器的制作。在它的保護下,普通器物變得更為美觀,還能防潮、隔熱、耐腐。
一件優(yōu)質的漆器需要匠人們一層層髹(音xiū)涂上大漆,再經(jīng)歷打磨、漆線雕等工序,經(jīng)年累月,精巧繁復,藏著生活的詩意、美學和匠人精神。
此前,皇家、貴族才大量使用的漆器,現(xiàn)在已“飛入尋常百姓家”。

8月20日,湖里區(qū)海絲藝術品中心漆寶齋非遺館展示的大漆樣板,技藝和紋路各不相同。(澎湃新聞記者 吳躍偉 圖)
走進湖里區(qū)海絲藝術品中心的漆寶齋非遺館,立架上一塊塊大理石一樣的格板里展示了不同色彩、紋理和光澤的漆器樣板。
“這些(格板)代表了不同的漆藝技法。”非遺傳承人王文靜介紹,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中國傳統(tǒng)漆藝,培養(yǎng)更多相關人才,增強社會各界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意識,漆寶齋逐步復原可追溯至明代的漆藝專著《髹飾錄》的技法,重新編寫漆藝傳習錄,在展廳中設立了前述“技法墻”。
2008年,漆寶齋被評為“國家文化產(chǎn)業(yè)示范基地”,其漆藝髹飾技法后來被國賓車內(nèi)飾采用。
“《髹飾錄》中記錄了400多種漆藝技法,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復刻了將近300種。”王文靜說,漆寶齋非遺館大部分區(qū)域都是免費開放給人們參觀的。在為青少年講解時,她會講一些成語,比如“高山流水”,這個典故中的古琴,在制作時要用到大漆;比如“如膠似漆”,其中的“漆”就是大漆。
漆寶齋加入了湖里區(qū)的文化惠民工程,常年定期舉辦漆線雕藝術活動、漆藝非遺成果展和藏品展,向大眾展示中國八千年漆藝文化和歷史、魅力。
漆寶齋還送“文化”上門,主動將漆藝相關非遺帶進社區(qū),帶進學校。
王文靜的母親、第十七代傳承人沈錦麗從2016年至今,在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中任教漆線雕課程,并為學生舉辦作品展。王文靜也將漆線雕非遺課程帶入社區(qū)小學,通過講解和動手實踐,加深小朋友對閩南文化的了解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喜愛。

8月20日,湖里區(qū)海絲藝術品中心漆寶齋非遺館,非遺傳承人王文靜(右)向參觀者介紹大漆技藝。(澎湃新聞記者 吳躍偉 圖)
王文靜自豪地說,2008年之前,很多人不知道大漆,也不知道漆線雕,以為漆器更多是文物,而不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的,甚至不覺得自己可以買,可以使用,“我們現(xiàn)在做的很多工作,其實80%是先解決認知,先告訴大家,我們中國有這樣的東西,每個歷史時期都有這樣的東西,包括秦朝也大量使用漆器。”
王文靜的工作室除了制作漆藝手鐲、杯子及工藝品,還聯(lián)名做了潮玩。近期,他們通過預售方式,將漆藝用于制作電腦鍵盤帽,吸引了更多年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