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6月4日訊 據(jù)海西晨報報道 “鍋放著我來洗。”12時剛過,林梓晨一路小跑進位于思明區(qū)濱海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的愛心食堂。他放下書包,換上圍裙,從媽媽手里搶過鍋碗,埋頭刷起來。

林梓晨和媽媽(左)在愛心食堂幫忙洗碗。記者 唐光峰 攝
愛心食堂是街道為社區(qū)空巢、高齡老人而設(shè)的。在每周三食堂開放的日子,這樣的場景不時上演。林梓晨是廈門大學附屬科技中學一名初二學生,也是濱海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的一名小志愿者。從小學六年級開始,他就在愛心食堂為社區(qū)老人用餐提供志愿服務。
六年級起跟著媽媽做志愿
2002年,林梓晨的爸爸媽媽從漳州小縣城來廈打工,之后在濱海街道落腳。為了養(yǎng)家糊口,夫妻倆在離家不遠的地方開了一間小店。2008年,小梓晨出生了,一家三口便在思明扎下了根。
林梓晨的媽媽郭桂云說,孩子從小就很乖。“一到寒暑假,他幾乎天天來店里幫忙,一邊看店一邊做作業(yè),輕一點的貨物,他也會幫忙送。”
作為“新廈門人”,一家三口早已把思明當成自己的家。郭桂云說,鄰里都特別好,平時對她的生意很關(guān)照。“我也想為大家做點什么。”郭桂云說。因此,她四年前報名參加愛心食堂的志愿服務。
看著媽媽時常為老人們忙碌,當時正讀六年級的林梓晨有一天突然說:“媽媽,我也想幫助爺爺奶奶,您帶上我吧。”看著一臉認真的兒子,郭桂云真的就把他帶到愛心食堂。“本以為小孩子只是一時興起,沒想到他堅持了三年。”郭桂云說。
洗菜切菜盛飯打湯樣樣行
自從成為小志愿者,每到愛心食堂開放的日子,特別是寒暑假時,林梓晨就會特別忙碌。臨近中午,他要從店里趕到愛心食堂,給老人們準備午飯。
身穿紅馬甲的林梓晨干起活來有模有樣——洗菜、剝蒜、切菜,樣樣都很嫻熟。有時,他還會給老人做拿手菜——番茄炒蛋。
“奶奶好,我?guī)湍虿?rdquo;“爺爺,您端好”……做完飯,林梓晨就和其他志愿者一起盛飯、打湯,熱情地招呼前來用餐的老人們。
“梓晨是個好孩子。去年疫情防控期間,大家都不出門,他還跟著媽媽為我們送飯。”上李社區(qū)空巢老人胡友祥提起梓晨贊不絕口。濱海街道助老員、啟福社工蔡婕婷也夸他“陽光又熱心,做志愿服務很積極”。
在忙碌與互助中收獲溫暖
如今,雖然學業(yè)壓力比以前大,但林梓晨還是會抽時間參加志愿服務。上初中后,放學時間變晚了,林梓晨沒法和大家一起為老人準備午餐,可他總會在放學后急匆匆地趕來,幫大人們洗碗、擦桌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除參加愛心食堂的志愿服務外,林梓晨還熱心地參與其他公益活動。到曾厝垵文創(chuàng)村向商家開展文明倡導、在助老員的陪同下和同學入戶陪伴長者聊天……這些志愿服務讓他的生活變得快樂而充實。
“生活在思明,我感受到了很多溫暖,特別是幫助爺爺奶奶時,覺得我們就像一家人。”林梓晨也希望有更多小伙伴加入到志愿服務行動中來。
其實,在濱海街道,像林梓晨這樣有愛的小志愿者還有很多,其中跟著爸爸媽媽成為愛心食堂小志愿者的就有12名。這群思明少年和林梓晨一樣,在忙碌中感受快樂,在互助中收獲溫暖。
(記者 林愛玲 通訊員 夏思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