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身價“漲”了
但東埔張氏仍然
遵從家風家訓
克勤克儉,恭謙待人
樹德堂
東埔張氏家廟樹德堂,建于明代,它是凝聚族人的中心紐帶和祭祀及議事場所,因歷史滄桑,屢有興廢,最后重修于1944年(屋蓋重修)。文革期間的1972年拆除改建為村部和大禮堂。2010年冬重建。
  
清朝末年,科舉制度廢除,各地紛紛廢私塾、辦學堂,鑒于東埔張氏祠堂優(yōu)雅的環(huán)境和辦學基礎,辦起了“同安縣公立第一學堂”,成為廈門歷史上第一座公立學堂。如今在宗祠的梁柱上仍有“一舟舫航樹新人有術”之言,昭示著這里曾建學堂。
  
  
祠堂前門之上高掛"張氏家廟"牌匾,正門為"中憲大夫"牌匾,祠堂龕上高掛"樹德堂"堂匾,有歷代先賢"銅仁知府”"建安知縣""歲進士""父子選魁"”貢生""文魁"等匾額,廳上有楹聯(lián)"堂勢尊嚴昭奕代祖功宗德,孫文衍派承萬年春祀秋嘗"。
  
歷史上東埔張氏人才輩出,清朝康熙年間,張志高、張應時父子在科場上雙雙中榜,后來張應時跨海到臺灣府任職,并在臺灣傳衍后裔,與東埔形成血脈之親。
解放后,雖清貧困苦,東埔張氏也不忘克盡職守、奮發(fā)圖強,為廈門經濟起飛熱心奉獻。改革開放后,由張武陽將瑪瑙產業(yè)帶進東埔,帶領村民發(fā)家致富,詮釋了閩南人勤奮敢拼的精神。
東埔張氏家風家訓
  
耕讀為本,奇藝瑞祥。業(yè)大濟世,務小工商。晨歌夜習,五畜圈養(yǎng)。三字經詠,千字文倡。拾金不昧,勇為敢當。善和鄰里,攜手躬讓。媳善婆明,夫妻互幫。
(來源:今日海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