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好“近鄰線” 搭建調解矩陣創(chuàng)和諧

▲居民向廈港近鄰多元調解室贈送錦旗。 (廈港街道供圖)
游客不顧勸阻把自行車騎上沙坡尾木棧道;樓上的空調水滴濕了樓下居民的陽臺;租客裝修時挖壞地下水管導致鄰居水費大增……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矛盾、小摩擦,卻最容易引發(fā)不和諧的聲音。
有600多年歷史的廈港片區(qū),素來有社會賢達、德高望重的人士被推舉為“頭人”,為鄉(xiāng)親鄰里評斷公理、化解紛爭的傳統(tǒng)。
現(xiàn)在,廈港街道傳承并延續(xù)這種“頭人”精神,將其延續(xù)到新時代信訪評理工作中,把糾紛矛盾化解在最基層。
73歲的廈港居民陳美麗就是這樣一位新時代“頭人”,最近,她就調和了一位社區(qū)居民和垃圾分類督導員之間的矛盾。“我退休前是一名社區(qū)主任,工作經(jīng)驗可以為評理工作服務。”陳美麗認為,評理工作要讓人心服口服,并愿意把評理結果落實到行動上,關鍵在于評理員要耐心傾聽,懂得換位思考,這樣的評理才有說服力。
目前,廈港街道共有90名評理員活躍在矛盾化解一線,今年以來各級評理室共開展評理76件,已成功化解74件。
立足源頭治理,廈港街道繼承和發(fā)揚“楓橋經(jīng)驗”,積極搭建“近鄰”調解矩陣,確保群眾訴求化解在早、化解在小,矛盾糾紛不出小區(qū)、社區(qū),不斷提升人民調解工作水平,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唱響和諧主旋律。
今年,廈港街道深化“近鄰”黨建,就近在碧山派出所設立“近鄰”多元調解室,鷺江公證處派遣專職調解員進駐,形成以公證機關專業(yè)調解為牽引,融合公證調解、人民調解、治安調解、司法調解以及南普陀寺調解等多元調解為主體的“公證+”多元調解新模式,助推矛盾化解的“最后一公里”。
據(jù)統(tǒng)計,通過“公調對接”,調解室成功分流處置了80%的非警務矛盾糾紛,從7月9日試運行以來,受理調解糾紛48起,成功化解44起,既高效解決群眾的煩心事,也進一步提升警力資源的有效利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