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月容拍下外賣單上的信息保留“證據(jù)”。
臺海網(wǎng)7月11日訊 據(jù)廈門晚報報道 “哎呀,這個快餐盒里還有剩飯,不能直接放進‘其他垃圾’桶里。”說完,黃月容就掏出手機,拍下外賣單上的信息保留“證據(jù)”,準備等當事人下班后再上門“抓人”進行宣導。在黃月容的手機相冊里,除了為數(shù)不多的幾張旅游照片外,幾乎都是各種垃圾分類不規(guī)范的圖片。
67歲的黃月容是深田社區(qū)圖強小區(qū)垃圾分類督導員,她就像一名“偵探”,每天都提前半小時左右上班,先“取證”,再清洗垃圾桶。
尿不濕塞進廚余垃圾?誰家用的她一看就清楚
上班時間,黃月容提著一桶4.6升的自來水,提前半小時來到圖強小區(qū),開始檢查居民垃圾分類情況,清洗垃圾桶。
2017年,黃月容到圖強小區(qū)當垃圾分類督導員。3年來,她基本掌握了小區(qū)300多戶居民的家庭信息以及垃圾分類情況。黃月容說,垃圾分類督導也要“功夫在詩外”。看到住戶買菜回來,她都會觀察買了些什么。有住戶買了花蛤、桃子等,她會提醒,花蛤的殼、桃子的核不能降解,要放在“其他垃圾”桶里。“不能等到住戶倒垃圾分錯了才說,那樣有的住戶會不接受。”黃月容說。
小區(qū)住戶誰家有小孩,誰家有老人,誰家有人用尿不濕,黃月容都摸得一清二楚。她說,2歲以內(nèi)的孩子基本每天用尿不濕,3歲左右的晚上用,還有一些行動不便的老人也有用尿不濕。通過觀察,誰家用什么樣的垃圾袋,什么樣的尿不濕,她也很清楚。有一次,她發(fā)現(xiàn)廚余垃圾里有尿不濕,馬上根據(jù)垃圾袋、尿不濕的牌子,找到垃圾的“主人”,上門對住戶進行垃圾分類宣導。
圖強小區(qū)的流動性比較大,哪家剛搬進來,哪家最近在裝修,黃月容也都盡在掌握中。她說,一般剛裝修時土頭垃圾比較大件,大家不會直接放在小區(qū)的垃圾桶里,但到了裝修尾聲,一些涂料桶、廢紙、沙子等就會放進小區(qū)垃圾桶。看到分類不正確的,她就直接找上門宣傳垃圾分類。
及時掌握外賣信息
先取證再上門勸導
“你要送貨到幾號樓哪一室?”樸樸送貨員請黃月容幫忙開門時,她會詢問具體門牌號,還看了看袋子里都有什么東西。她說,先了解這些情況,如果住戶扔垃圾時沒有分類,就可以根據(jù)垃圾上門勸導。樸樸送貨員送完貨后會隨手幫客戶扔垃圾,如果看到?jīng)]分類的,她就詢問門牌號,并告訴送貨員,要確保分類才能幫忙投放。
送外賣的快遞員一進大門,黃月容會先問送到哪家,記住外賣餐盒包裝。如果住戶吃完還有剩菜剩飯沒分類就扔的,她就先拍照,保存外賣單上的信息。有的人亂扔垃圾不承認,黃月容就會說:“你是××號樓×××室的×××,你的電話是不是×××,是不是×點叫的餐,吃的是×××。”對方很詫異地問她怎么知道的,她就把手機里拍下的照片給對方看。在“證據(jù)”面前,對方不得不虛心接受勸導。
如今網(wǎng)購的住戶越來越多,黃月容說,有的人經(jīng)常在她下班時間把可回收的盒子放在“其他垃圾”桶里。通過觀察垃圾袋、快遞盒等信息,“偵查”到具體住戶,再上門宣導。有的住戶會不耐煩,黃月容總是笑著說:“只要你分清楚了,我就不來煩你了。”(文/圖 記者 林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