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愁,不只是過去的事兒,還有眼前令你輾轉(zhuǎn)反側(cè)可能即將消失的老玩藝。

微信圖片_20200514145124
在海滄東孚街道蓮花社區(qū)百姓院子,90歲高齡的陳神旗看著手中的玩偶——布袋戲,牽強(qiáng)地笑了,肌膚里流露出一種難舍:畢竟我年事已高了,希望更多的人傳承這門手藝活。
去年住院之前,陳神旗還會(huì)帶著他的所有家當(dāng),在東孚、灌口、角美甚至是長泰演出。盡管戲迷沒那么多了,他仍然滿懷熱情,爭取讓更多的年輕人懂得老祖宗的快樂法寶。
其實(shí),戲迷早就散了,戲臺也被時(shí)代擱置在邊角地帶。今年以來,陳神旗再也沒有演出過了:我這把老骨頭吭哧不住啊。
由于史料匱乏,布袋戲的傳入海滄時(shí)間還是無一確切的考證,目前比較通俗的說法為:在國內(nèi),“布袋戲源于晉,興于宋、盛于明”,是我國早老的民間藝術(sh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