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友們,你小時候有過
繩穿鐵罐當高蹺踩
卻被大人說“不好好走路”
的玩樂經(jīng)歷嗎?

腳踩木蹺,身著戲服
濃妝艷抹,走街串巷
在海滄東孚東埔村
“不好好走路”的人比比皆是
因為踩高蹺是這里
傳承了數(shù)百年的民俗技藝
甚至還有一個專屬名字
東埔蹺

起源于清朝的傳說
傳說很早以前,東埔村有一位張姓人氏到海滄劉山養(yǎng)鴨子,看到一個很可愛的石孩兒,就把他背回東埔村。沒想到,村子因此慢慢興旺起來,村民就建了一間廟把石孩兒供奉起來,此后村莊更富更旺了。這個石孩兒就是“大使爺”。
大使爺年輕時考中狀元,不知何故被冤枉而身陷囹圄,他心有不甘,于是用木頭接在腳上,就這樣逃離了監(jiān)獄。“東埔蹺”也就在那時流傳了下來。
據(jù)說,以前最高的蹺可達2米,為了形容東埔蹺的高,民間曾流傳一句話:“東埔蹺偷吃牡蠣干”。就是說東埔蹺很高,踩蹺的人可以輕易伸手拿到晾在屋頂上的牡蠣干吃。
從娃娃抓起
這些民間遺留下的傳統(tǒng)文化,我們丟失得太多了。
——東孚民俗文化藝術協(xié)會會長陳原來
東孚高蹺隊成立6年了
為了帶動村民
將這一民俗技藝恢復起來
他免費招募東埔的孩子們學踩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