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
放映電影:一天來了四五百人坐滿禮堂
1931年,集美高級商業(yè)學校商八組學生曾通過放映電影,籌集出版畢業(yè)紀念刊經(jīng)費。出版畢業(yè)紀念刊大概需要千元,學生分擔一部分后,還需要一大筆錢,有人提議通過放電影來籌錢。
學生們專門跑到島內(nèi)尋找電影公司,租了一部中國影片,在集美學校大禮堂放映。放映第一天,購票者有四五百人,“禮堂座位,幾為之滿”。
集美文史學者陳新杰說,集美學校對電影教育非常重視。電影技術成熟得比較早,在那個年代,電影是人們足不出戶就能看到大千世界的最主要途徑。電影題材包括紀錄片、戰(zhàn)爭片、愛情片、喜劇片等,每種題材都有教育意義。
1955年,在陳嘉庚先生的主持下,集美學校增設電影俱樂部,購置大型放映機,經(jīng)常為師生放映電影,地點在福南堂。據(jù)《廈門文化藝術志》記載,電影俱樂部初建時,工作人員有4人,后改為集美影劇院,編制人員逐步增加到15人。
1936年
觀看電影:
穿著校服一大早就乘船出發(fā)
1936年,《集美周刊》第12-13合期刊登了一則題為《小學提倡電影教育》的消息,文中寫道:1936年12月6日,廈門島上的中華劇院選映最新影片《迷途的羔羊》。《迷途的羔羊》是聯(lián)華1936年出品的兒童電影,由蔡楚生執(zhí)導,陳娟娟等主演。“是日所得款,將全校匯捐綏東將士,為此更有鼓勵兒童參觀之價值。”12月6日是星期日,當天早上,在集美小學校長王登沂及多名教師的帶領下,該校30多名男女寄宿生穿著校服,乘“集美一號”電船到島內(nèi),上岸后步行至中華劇院。
師生們到達時,還沒到放映時間,但當天電影票已被大同、吉祥、蒙泉等三所小學提前訂購。他們沒有買到門票,只好轉往思明戲院觀看《小英雄》,這也是一部兒童愛國影片。
集美大學青年教師董立功說,當時的電影教育其實就是后來“電化教育”的雛形。把電影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理念。動態(tài)的電影畫面可以給學生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覺體驗,彌補傳統(tǒng)教育中只有文字和圖片的不足。通過觀看教育題材電影,學生對書本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80多年前,集美學校的老師們就懂得利用電影提升教育質(zhì)量,說明教育理念是超前的。(文/圖 記者 陳滿意 通訊員 林志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