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8月21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孫春燕 通訊員 連少凡/文 常海軍/圖)住戶手機掃一掃,就能獲得唯一“身份碼”,一個專屬的二維碼;

一戶一碼,誰丟的垃圾,怎么丟的垃圾,丟的是什么,可通過垃圾追溯到“主人”;
垃圾丟多了,管理者手機中會有滿桶警報;督導員上班是否準時到位,點點手機就能隨時了解;哪些居民垃圾分類準確率高,哪些居民還不能準確分類,一目了然……
這么“智能”的垃圾分類系統(tǒng),可不是在科幻電影里,而是現實的存在于殿前街道北站社區(qū)每一個居民的生活中,通過一張小小的二維碼,垃圾分類從宣傳到管理有的放矢。
眾所周知,生活垃圾處理關乎城市形象,殿前街道北站社區(qū)在基層黨建的引領下,大膽探索創(chuàng)新引入“互聯網+”思維,通過垃圾分類智能化系統(tǒng)的賦能,走出了一條垃圾分類信息化的創(chuàng)新之路,在北站社區(qū)掀起了有溫度、全實名的垃圾分類“時尚風”。
1 智能化 實現垃圾分類實名可追溯
郟曉梅是北站社區(qū)的專職管理員,她的手機里有個神奇的垃圾分類信息化系統(tǒng),通過手機,她負責的新元宿一期283戶居民和1棟樓宇清晰醒目,督導員每日打卡、各投放點概況、滿桶警報、積分兌換清晰在列。

這是北站社區(qū)垃圾分類的智能化系統(tǒng),自去年鐵路家園小區(qū)首先試行該系統(tǒng)并收獲較好效果后,如今,在北站社區(qū)下轄的鐵路家園、溫馨家園、新元宿、中新學院等幾個小區(qū)全面鋪開。
郟曉梅說,通過智能分類系統(tǒng)的小程序,居民手機掃督導員手機獲得專屬二維碼,通過一戶一碼實現垃圾分類實名制,垃圾袋上的二維碼可以追蹤到這個垃圾袋是從哪一號樓、幾零幾、哪個居民家里丟出來的垃圾,溯源不再是難題。
有了這個系統(tǒng),郟曉梅和督導員可以抽檢判斷非督導時間的投放正確率,實名追蹤、入戶、宣傳、糾錯,同時進行垃圾分類后臺數據分析,打造“有溫度”、“成體系”的社區(qū)垃圾分類回收站。
當然,除了直接作用垃圾分類,通過這個專屬二維碼,社區(qū)居民還能獲得正確分類后的積分獎勵,累計積分可兌換日用品等;垃圾桶滿了,系統(tǒng)還會警示提醒,管理人員會及時通知轉運車輛,讓垃圾不在小區(qū)過多停留。
北站社區(qū)副主任蔡志展說,垃圾分類智能化管理系統(tǒng)實現了通過微信追溯、通過大數據管理,對垃圾分類實現精確投放、精確抽檢、累計積分等便捷操作,通過有二維碼的垃圾袋追溯到投放的居民、督導員、抽復檢人員,實現全程監(jiān)督管控追溯,責任落實到戶、落實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