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緣起 打造“熟人小區(qū)” 讓鄰里之間更和諧
王小兵出生于農村,農村人都有一個鄰居情結,一碗飯能端到別人家吃。
2015年,王小兵和父母剛搬到琥珀灣,老母親住了三天就待不住了,說是住不太習慣,喊著要回家。為何住到這么漂亮的小區(qū),有這么多的鄰居,反而待不住呢?原來是因為“陌生”。“為了讓父母在這里住得更舒適,也為了鄰里之間更和諧,我決定做點事讓陌生人小區(qū)變成熟人小區(qū)。”王小兵說道。
于是在2015年的中秋節(jié),王小兵組織了小區(qū)鄰居參加中秋聚會,增進鄰里關系。慢慢地,他又號召了小區(qū)內擅長寫毛筆字、跳肚皮舞的老師,開設毛筆字班、肚皮舞班,增加鄰居的業(yè)余文化生活,在這個過程中,鄰居也逐漸變成了熟人。王小兵也成為了鄰居口口相傳的“好大哥”。
這些都為他日后創(chuàng)建“左鄰右里”打下了基礎。
2016年9月,當鄰居們抱怨,家門口的櫻花大道因游客多垃圾得不到及時清理而變得臟亂差時,王小兵主動帶著家人和朋友共5人在櫻花大道清理白色垃圾,這也是“左鄰右里”志愿服務隊的雛形。
王小兵的舉動感召著他的身邊人,僅僅1年時間,愛心志愿者們如同雨后春筍般冒出,“左鄰右里”的志愿者發(fā)展到了300多名。生活在琥珀灣的“左鄰右里”,將言語化為日常中最細微、最具體、最堅定的行動,不僅做著清掃大街、垃圾分類的工作,還慰問孤寡老人、幫助貧困學生等,目前已累計參與157場志愿服務,7431小時志愿服務時長,在王小兵的帶領下,他們的志愿足跡,遍布湖里區(qū)的大街小巷。
結對幫扶 設獎助學金還幫貧困家庭小孩上學
除了帶領“左鄰右里”做志愿服務,王小兵還在母校集美大學設立了獎助學金。
2018年1月4日,集美大學法學院“王小兵獎學金”簽約儀式順利舉行。王小兵以個人名義捐贈20萬元人民幣,以支持品學兼優(yōu)、積極向上或者家境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yè)。他資助過的貧困大學生被保送至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在第一時間和他分享了喜訊。王小兵的眼里泛著光,欣慰地說:“學生很爭氣,還送了集美大學的紀念書簽,禮輕情意重,我內心十分感動。”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名黨員,王小波響應黨的號召,落實結對幫扶,在能力范圍內幫助兩個貧困家庭的小孩上學。
2017年6月,王小兵在湖里慈善會開會得知有兩個孩子家庭貧困,上學都成了問題,他當即決定前往走訪。
第一次去小男孩家走訪,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破舊的小房子,這個小房子是男孩的親戚幫忙租給小男孩一家人的。男孩的父親以開小貨車維持家中生計,愛人不幸患上癌癥以后,男孩的父親不離不棄,賣了房子給妻子治病。為了照顧妻子,外出開小貨車的頻率也降低了,家中經濟越來越不景氣,窮得連吃飯都成問題。
知道男孩家中的情況,王小兵內心早已有了波動,但是他說,自己還沒有下定決心幫助孩子,因為需要幫助的人太多了,幫扶對象他也有所選擇。直到離開前,小男孩洋溢著溫暖的笑容:“叔叔,謝謝你們來我家看我,我給你們彈首曲子吧。”小男孩用他人捐贈的二手鋼琴彈奏著動聽的曲子,自信而又開朗,溫暖而又美好,觸動了王小兵。“小的時候家中貧寒,我內心十分自卑,可是這個小男孩卻是堅強開朗的,我十分感動,下定決心幫扶這個家庭。”就這樣,王小兵開始了對男孩的幫助。
王小兵說,自己的成長路上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與愛。結對幫扶的另一個小女孩因為家庭原因十分自閉,王小兵想通過微薄之力給她帶去溫暖,讓她感受到社會的關愛,幫助她走出自閉,奔向更好的未來。
